[本站讯]6月5日下午,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民俗研究》(CSSCI)杂志主编张士闪教授在洪家楼校区外国语学院作了题为“礼失求诸野:民俗学的跨文化研究”的学术报告。外语学院院长王俊菊教授主持讲座,山东省社科联副主席、山东省民俗学会会长刘德龙教授出席讲座并作精彩学术点评。山东省文化厅相关负责人和百余名师生参加了讲座。
讲座中,张士闪教授首先用生动的图片和诙谐的语言引出民俗学研究中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自我文化”与“他者文化”碰撞、互动的主题,进而从三个方面展开探讨民俗学的跨文化研究。第一部分“理解文化——‘眼光向下’与‘上下互动’”中,张士闪教授回溯了中国20世纪初的歌谣运动、20世纪上半叶的“到民间去”、50年代的民间文学热、80年代的“文化寻根热”、90年代的“文化研究热”以及21世纪初的“非遗热”。他指出“礼失求诸野”,置身于民俗生活中,可以更真切地感受、理解中国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多样化地方文化的提炼,中华文明从来是国家与民间社会相互激荡的过程,而立足田野、认知民间、促进文化自觉、建设公民社会是当今学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第二部分“民俗调查中的跨文化关系”中,张士闪教授强调,民俗不是“文化遗留物”,而是文化之根,是掌握在民众手中的乡土传统,是活生生的文化现实。民俗学者是制造文化含义的关键性工具,会把“自我”文化(包括个人视角和个人知识——个人的限定性)融入到对被调查者“他者”文化的阐释中,其过程是消除文化偏见、跨越文化边界、实现文化融合的过程。此外,他还介绍了民俗文化的口承、书承与身承三种传承方式,并以兄弟分家型、地主长工型、田螺姑娘型等民间故事类型为例生动形象地解释了民俗文化的内发性和调试性。第三部分“民俗学——跨文化的研究实践”中,张士闪教授介绍了中外民俗专家在跨文化研究实践中的有效策略,并以Sal Biondello的“田野作业歌”为例解析了民俗学者如何在田野研究中秉持“民俗是民众个体的生活实践”的理念,眼光向下,寻找实际材料,通过与民众的互动解读他者文化、实现自我飞升。在结语部分,张士闪教授论述了“如何贴近民俗主体的内部视界”:从生活——文化整体观的理念出发;从个案出发,以小见大;凸显问题意识,突破学科界限;立足民间立场,构架叙事阐释。他强调在民俗学的跨文化研究中要把握好主体、语境等关键环节。讲座中穿插了《梅花拳》等视频,既有学术理论的深度,又有现实故事的鲜活,使在场师生深受启发。
刘德龙教授在点评中进一步阐释了民俗与文化的关系,并高屋建瓴地指出民俗学与外语研究存在学理的共通性、认知的类同性、学识的通用性,鼓励师生做学识广博的跨学科人才。王俊菊教授在总结报告时谈到,这次报告有利于师生拓宽视野、增强文化自觉和跨文化交流技能,对外语研究者理解民族志研究“研究者就是研究工具”等特性、提高定性研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等尤其具有指导参考价值。
本次报告由山东省文化厅主办,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山东大学外语学院、山东省民俗学会承办,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协办,是2012年“文化遗产日”的“鲁韵芬芳”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讲座之一和山东大学外语学院跨文化交流与研究系列学术讲座之一。
张士闪,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民俗研究》(CSSCI)主编,《节日研究》主编,文化部中国节日文化研究基地主任,山东省第五批中青年学术骨干(2001),被列入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9),民进山东大学中心校区副主委。主要研究领域为民俗学基础理论、艺术民俗学、村落研究、节日文化研究。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社科项目,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在《文史哲》、《思想战线》、《中国农村观察》、《民族艺术》、《民俗研究》及《新华文摘》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社会兼职有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