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5月29日晚,由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主办的“朱雀讲坛”系列学术讲座第十二期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导师向世陵教授带来了题为“宋明理学分系杂说”的精彩讲座。讲座由哲社学院副院长王新春教授主持,哲社学院部分师生参加并聆听了讲座。
向世陵教授首先指出宋明理学是在恢复道统的大背景下出现并不断发展的。为了区别于佛、老,宋明理学以天理为标志由不同的学派共同构成。宋明理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成熟阶段的代表。在从北宋中期开始直至清初的700年间,“理学”这样一个笼统的名言架构,实际上涵盖了众多的具有不同学术特点和倾向的理论体系,南宋胡宏所创立的以性为本体的哲学学派——性学便是其中之一。然而,如何认识理学的流派及其走向,却一直存在着分歧。除了历史上形成的程朱、陆王两派而外,当今学术界一般分理学为三派:内地学者通常分为程朱道学( 理学)、陆王心学和从张载到王夫之的气学;台湾学者牟宗三则认为理学分派实从南宋开始,即以胡宏——刘宗周最为“圆整饱满”的“心性合一之模型”为宋明理学的中心线,再加程(颐)朱、陆主而成另一三派。
接着,向世陵教授提出了自己对于宋明理学分系的观点。宋明理学的出现有自身的必然和规律,各种观点有先有后,逐步统合成一个整体。因此,要对宋明理学进行分系研究,首先应该有整体的观念,统合是理学分析所以可能的逻辑前提。向世陵教授根据宋明理学各家对于“性”的观点的不同,将宋明理学分为道、气、性、心四派。朱熹是道学的代表人物。朱熹提出理本论的主要任务是解决理与气、即本体与现象的关系问题。陆九渊是心学的主要代表,在他的《天地之性人为贵论》中,将孟子的“知天”、“事天”都拉回到“知性”、“养性”上,并提出“吾一性之外无余理”的重要观点。张载是气学的代表人物。张载哲学以气为本,但并不忽视心性的范畴。张载提出了著名的“大心”的观点。胡宏则是性学的代表人物。胡宏以性为本体,直接促成了朱熹理本论体系的形成和完善,对陆王心学和王夫之的气学也产生过相当程度的影响。但由于元以后哲学思想的发展是与朱学地位的不断上升以及走向官学化相伴随的,一部理学史成了程朱、陆王的兴衰史,至多再加上从张载到王夫之的气学一派,胡宏性学的理学地位和历史意义受到了不应有的抹杀。
讲座最后,同学们针对报告的内容提出问题,向世陵教授一一作了精彩的回答。
向世陵,四川仁寿人,1955年生,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教学培训部主任,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国哲学史》顾问、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北京市哲学学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哲学》执行编委。主要从事中国儒家哲学和儒释道关系研究。主要专著有《儒家的天论》、《中华哲学精蕴》、《〈訄书〉选注》、《善恶之上——胡宏•性学•理学》、《中国哲学范畴丛书•变》、《理气性心之间——宋明理学的分系与四系》、《中国学术通史•魏晋南北朝卷》、《写给大众的中国哲学》(主编)等,另有合撰著作多部。主编《中国哲学智慧》、《智慧的故事》等系列教材,承担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