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5月24日晚,芝加哥大学神学院宗教与文学博士、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助理教授倪湛舸做客“天人讲堂”作了题为“宗教与文学”的报告。本次报告由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傅有德教授主持。
倪湛舸以英美文学的现代和当代背景深入宗教和文学的主题。她认为,宗教和文学的关系在现在和当代分为三个阶段,即Modernism(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和Post secularism(后世俗主义),而这三个阶段的演进则是宗教和文学关系转变的结果。在现代主义主导的阶段,20世纪50年代兴起了对文学宗教性的全新阐释。在保罗•蒂利希“宗教史文化的意涵,文化是宗教的形式”的文化神学的影响下,追求终极关怀成为了这一时期文学批判的主流。在世俗化的社会中,宗教教会的作用逐渐被文学所取代,文学俨然成为了一种全新宗教。但是,当现代主义倾向超出文学范畴之后,后现代主义就开始占据主流。后现代主义通过对文学描述中宏大叙事等的破坏,揭示了文学中的碎片化并以此打破基督教的神话和文学中的神性。这种思潮是同整个西方思想界流行过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一致的,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以零散和碎片化,来解构以往看似完整的整体。然而,后现代主义在文学和文学评论中的影响随着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社会政治问题和民族问题等现实问题的产生而减弱,文学和文学评论界开始反思,认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实际上都重视了宗教和文学的某个方面,而忽略了两者之间互文的方面。于是,当Rushdie的《撒旦诗篇》发表之后,宗教和文学的关系就构筑在了一种全新世俗的基础之上,这种世俗同宗教相融合并体现了西方基督教语境的宗教作为强势文化对于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这将宗教和文学重新纳入了人类学的视角中。最后,倪湛舸回答了傅有德教授等师生提出的问题,她就历史上的文化冲突所带来的文学变革进行了重点回答,并就此对当代中国文学表达了自己的反思。
倪湛舸,芝加哥大学神学院宗教与文学博士(2009)、哈佛神学院“宗教中的女性研究”项目研究员和客座助理教授(2010-2011),现为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宗教与文化系助理教授、美国宗教学年会“艺术、文学与宗教”分部评审委员,研究方向为宗教定义、世俗化理论与现当代世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