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5月28日下午,法国东方语言学院王论跃教授做客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题为“白先勇《台北人》的符号学分析”的学术讲座。中心主任曾繁仁教授主持讲座。
讲座伊始,王论跃教授概述了白先勇小说的研究现状。在他看来,欧阳子、袁良骏、夏志清、叶维廉诸人对白先勇小说的研究皆有独到之处,只是研究方法多以叙事学、主题学和比较文学的方法为主,其间没有符号学的身影闪现,而这正是本场讲座的重点所在。
接下来王论跃教授具体介绍了他的符号学分析方法。他选择依据话语符号学也就是主体符号学来展开自己的分析,因为,在他看来,话语符号学注重话语产生的条件及其主体效应,可以避免静态符号学造成的封闭和僵化等弊端。由此,他引出巴黎学派符号学家高凯(Coquet)。在高凯的话语符号学里,存在着三种陈述机体:主体、非主体、指令体。从符号学的角度讲,主体具有判断力,非主体则与之相反,而指令体则具有一种不可回溯的力量,主体对它只有服从。
王论跃教授对《台北人》的分析恰恰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的。王论跃教授发现,在《台北人》中,各个作品的不同人物有着相似的指令体,而这一指令体来自于人性之中自我毁灭的力量,这是一种内在指令体,这一内在指令体又是外在命运的一种必然结果。对命运的服从导致白先勇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消极宿命论色彩,而他的小说和小说中的人物则连带着成为一个个悲剧。在王论跃教授看来,既然命运起着指令体的作用,主体就必然会起来和命运抗争,不过,悲哀的是,在白先勇的小说中,主体无论如何也难以在对抗中取得哪怕一点点胜利。王论跃教授以《永远的尹雪艳》为例对此进行了分析,尹雪艳既危险,又具有吸引力,正是白先勇小说中命运的典型表现。
另外,王论跃教授还以主体地位的今昔对比为切入点分析了《台北人》。在他看来,《台北人》中的每一位主角都拥有一个美好的过去,同样又都面对着冷酷的现实,因过去的美好,他们更觉无法面对冷酷的现实。这样,“台北人”在其过去是一个完整主体,而随着时间的渐渐流逝,这一完整主体逐渐演变为缺陷主体或者零主体。这是主体自昔至今的退化,同样,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退化,这种双重退化令作家无限悲哀。王论跃教授具体分析了《游园惊梦》中的女主角蓝田玉。在他看来,蓝田玉的身份是不断发生变化的,一直流动于意识与无意识,主体与非主体,现实与追忆之间,主体的不同形态就在这一变动中展示。
本场讲座借对白先勇小说的分析展示了话语符号学在文学批评中的运用。王论跃教授立论谨慎,论述精当,毫无冗言,整个演讲因小见大,发人深省。最后,同学们就白先勇小说和符号学理论纷纷提出问题,王论跃教授一一作答。
王论跃教授,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汉学研究中心主任,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巴黎)中国思想史教授,现于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东亚文明研究中心( CRCAO)从事研究工作。曾任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人文高师中文系主任,外交部东方外交官考试评委。主要研究領域:宋明理学、现当代文学、语言符号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