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5月28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李春青教授做客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关于中国文化诗学的精彩讲座。讲座由谭好哲教授主持。
首先,李春青教授从“文化诗学”这一词汇的引进与演变谈起,区分了“文化诗学”在西方视野和当下我国现阶段研究中的不同涵义。“中国文化诗学”虽然借用了来自西方的“诗学”和“文化诗学”概念,但它的含义却是指面对中国独特的文学现象而产生的阐释理念与方法,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它从“诗言志”到“知人论世”,再到“文变染乎世情”,形成了中国式的古典阐释学传统,这一古老传统在现代得到继承与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中国传统阐释学吸收了来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评、哲学阐释学、巴赫金的社会学诗学、美国新历史主义以及其他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研究路向的影响,使自身不断丰富,从而逐渐形成一种具有强大解释功能与理论穿透力的文学阐释学方法。
然后,李春青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国内标榜“文化诗学”研究的机构,主要有:漳州师范学院的文化诗学研究所,代表人物——刘庆璋、林继中;暨南大学,代表人物——蒋述卓;北京师范大学,代表人物——童庆炳、李春青。李春青教授向大家解释了他与童庆炳所持观点的不同之处:童庆炳的“文化诗学”研究有三个核心的支点——审美、文本、文化,但他的观点主要立足于中国传统的文化诗学研究。他认为中国古代文论和中国古代文学中存有大量的文化诗学的资源。在先秦有孟子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堪称中国诗学阐释学的标志性观点。到了两汉,则有大量的关于《诗经》的传、注、序、谱、笺等解读形式,蕴含着丰富的阐释学思想。王充的《论衡》、刘勰的《时序》篇都有丰富的研究资源。虽然西方学术成为时尚,但中国传统固有的文学观念、文学研究方法仍有相当大的影响,章太炎、刘师培、黄侃等人的文学研究,从对 “文”或“文学”的理解到研究方法,基本上是继承了传统的固有路数。此后,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李长之的《司马迁的人格与风格》以及关于李白和韩愈的研究、王瑶的《中古文学史论》等都继承了中国自孟子“知人论世”以降的传统文学研究方法。
最后,针对如何进行“文化诗学”的研究,李春青教授讲到了三点,其一,“对话”的言说立场。就是以平等的态度、尊重的态度对待所要言说的对象,如伽达默尔历史语境的重建、视野的融合。其二,跨学科的互文性视野。不同文学作品的文本之间要互相渗透、相互交叉。其三,文化诗学的操作方法。其核心就是语境化研究,如对“《诗》亡,《春秋》作”的理解就需要进行语境化的研究。
李春青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专职研究员,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外文学理论学会”理事、全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文学基本理论、中国古代儒家文化与古代诗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