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中国GDP和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居民收入分配失衡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不患寡而患不公,“蛋糕”越做越大,如何合理分配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5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做客“齐鲁大讲坛”,并接受了半岛官网iOS app下载
——山大视点网站学生记者的采访,就收入分配改革及社会保障方面的有关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一次社会调查显示,仅有10%左右的人认可目前的收入分配制度,且大多数为农民,超过75%的人对现有的财富分配现状表示不满。我国的收入分配确实存在问题,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长期低于GDP和财政增长水平,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对此,郑功成教授表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居民收入,将国民收入的分配更多地向居民倾斜。也是基于收入分配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郑功成教授提出要构建长久公正的收入分配制度,从理念到宏观措施,到再分配格局,都进行调整,“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访谈中,郑功成教授分析了典型的“中美老太买房”的对比事例,阐述了中美消费观差异的产生原因。在他看来,中国人保守的消费观主要是由人们的购买能力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受人们安全预期制约的结果。
郑功成教授指出,大家都是有消费欲望的,但同时又有太多的生活后顾之忧,而解决安全预期问题的关键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同时促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性和公平性,是郑功成教授提出的理想状态下社会保障的两个标准。在他看来,社会保障天然的使命就是维护公平、缩小不公平。与此同时,它要实现的是一种普惠全民的公平,达到全民合理共享国家发展成果。
“作为社会保障的补充机制,慈善事业是社会关系的润滑剂。”郑功成教授肯定了慈善事业对社会和谐发展的贡献。慈善事业的发展可以缓和贫富间的尖锐矛盾,这是法定的社会保障制度所达不到的,并通过强调分享、共享、博爱和互惠互利,修正我们的财富观念,实现道德教化的功能。但郑功成教授同时指出,慈善事业在中国的发展相当滞后,要实现财富的公平分配不能过多地依靠慈善事业。
“大器不怕晚成,关键的是理想、目标、秉持与恒心,年轻人要有激情也要有理性”,针对当下“30岁前没成功人生就没戏了”的说法,郑功成教授给出了这样的建议。在他看来,青年人的成功离不开国家发展的大背景,更取决于个人的选择与坚持。我们国家正行进在持续发展的大道上,这是青年人面对的良好的时代机遇,当然,国家还要努力为青年人走向成功创造公平的环境,提供稳定的安全预期,另一方面还必须改变当前一切以“钱”、“权”为标识的所谓“成功”标准,营造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氛围。郑功成教授结合自身经历,对当代大学生给出了寄语:要对未来有信心,有耐心,内心有所秉持,实现自我理性发展,进而为推动整个社会步入更加理性的发展轨道做出新时期大学生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