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5月9日下午,台湾著名学者林耀福教授应邀访问山东大学,为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及相关院系研究生作了一场题为“‘无人是孤岛’——走向生态人文主义”的讲座。讲座由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曾繁仁教授主持。
林耀福教授开场引用了John Donne的诗句“No man is an island”,在对诗句的分析中逐渐带着同学们走进了生态美学的语境之中;紧接着分析了环境美学发展中的几个标志性的事件,并讨论了几个与生态人文主义相关的核心概念,如人文主义、生态中心主义等。
林耀福教授在讲演中将持生态主义观点的学者分为两波来讨论。他指出,第一波学者主张完全的生态主义,他们强调自然固有的属性,否定人的行为。在他们看来,只有回归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才能真正体味到自然的美好,人生的价值。所以人类就应该身体力行,投入到大自然之中,选择最朴素的生活方式,以此达到真正合理与美好的生活。为了说明这一点,林耀福教授讲解了惠特曼的《草叶集》和一首节选自梭罗“songs of myself”的诗歌。这两首诗都有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追求真实。另外,林耀福教授还发现,狄更斯在他的诗歌中也曾写到自然的美好,尤其是其中有一首将鸟儿受到惊吓逃跑的姿态写的特别美好曼妙。按照林耀福教授的观点,狄更斯是把人的感情、人能做的事情投射到了鸟儿身上。
林耀福教授指出,第一波的生态学者对自然的这种“一厢情愿”的倡导是不成熟的,这种“不见批评,只见歌颂”的态度把“干预”忽视掉了,这是一种“美丽的自私”。生态中心主义因过于理想化而忽略了实际,要么不具有可行性,要么则可能造成生态法西斯主义。出现于20世纪后半期的第二波生态学者意识到,纯粹的自然是不存在的,自然批评必须由环境批评代替。真正可行的理论应该在主张生态主义的同时,不抛弃人文主义,即强调的是生态人文主义。林耀福教授引用柏特肯《嘈杂的和谐》中的一句话——“自然与文化混杂渗透,到了难分难解的地步”来说明了实现生态人文主义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林耀福教授的讲演,使大家清晰明了地知道生态人文主义能正视“干预”的事实,“干预”是不能忽视的,而且是无所不在的。但是什么样的“干预”才是正当的呢?林耀福教授举文本翻译作为例子。比如在翻译中,诠释其实就是对文本的“干预”,“干预”成译文。生态批评因环境危机而起,是不折不扣的危机论述,是努力实践“文以载道”的信仰。
在讲座的最后,林耀福教授总结说,在生态人文主义的践行中,要保留对差异的尊重,要保留田园的乡愁。要敢于说“我是一个人”,要敢于说“我是一个保留田园乡愁的人”。
林耀福教授的此次访学,进一步推动了大陆和台湾的学术交流,也为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和台湾学者的下一步学术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林耀福,台大外文系毕业 (在学期间参与白先勇、王文兴等同学创办「现代文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研究美国文学与思想。曾任台大外文系系主任、台大文学院院长、淡江大学外语学院院长等职,以及台湾英美文学学会、美国研究学会理事长、文学与环境学会创会理事长。创办 “淡江国际生态抡树会议”,《生态人文主义》(学报),倡议并协助推动“海峡两岸生态文学研讨会”。现任台大外文系名誉教授。著有《文学与文化》等书。集结中的著作有 Essays Political and Literary ,以及《狄诗三百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