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4月25日晚,北京大学张祥龙教授做客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带来了题为“理解儒家‘原经验’视野”的专题报告。哲社学院院长刘杰主持报告,近百名师生聆听了报告。
张祥龙教授首先就题目作了解释,他表示这个题目有两层含义:第一,儒家本身就有原经验的视野,尤其是在先秦儒家哲学中有明显的表现;第二,理解儒家哲学需要有一种非形而上学的原经验视野,这对研究者来说非常重要。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什么是“原经验视野”,张祥龙教授提出了“热思”和“冷思”这一组相对的思维方式,并指出儒家尤以孔子为代表非常注重“热思”,即不离开正在进行着的经验来理解它,经验本身的进行和对它的思考同步进行。
张祥龙教授还谈到当代研究儒家哲理的困难,指出西方传统哲学惯用的“冷思”模式深刻冲击了对儒家文化的“热思”,特别是以经验与理性、伦理与性理、人道与天道、世俗与超越的二元框架来理解儒家的做法,遮蔽了儒家哲理活泼泼的生机。他认为,要走出这种困境,必须搁置过多的理论预设,尽力摆脱主观前提直接阅读儒家经典。此外,还可以通过“六艺”缘发式的格物致知,读诗、知礼,达成对儒家文化的“热思”。
在介绍了“热思”的思维方式和儒家研究的困境后,张祥龙教授提出,儒家的“原经验”主要体现在“六艺”中,究其根源,乃是“亲亲”思想,“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在当代,理解儒家的“原经验”视野,必须遵从“原经验,原经验”的原则,进入到儒家的“原经验”中,从事“热思”。演讲结束后,张祥龙教授就如何进一步理解“子为父隐,父为子隐”、如何通过“热思”来体悟“过犹不及”等问题与观众展开了热烈的互动交流。
张祥龙,北京大学现象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外国哲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担任《世界哲学》、《哲学门》、《外国哲学》、《江苏社会科学》、《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基督教文化学刊》、《论证》等学术刊物的编委或学术委员会委员。其研究领域主要有:东西方哲学比较,西方现代哲学(现象学、海德格尔、解释学、维特根斯坦等),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东西方宗教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