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网iOS app下载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聚焦 > 正文

著名哲学家彼得·辛格教授谈效用主义

发布日期:2012年04月27日 13:57 点击次数:

  [本站讯]4月25日,世界著名学者彼得•辛格教授做客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作了题为“效用主义:幸福与终极价值”的专题报告。报告主要介绍效用主义的核心观点、常见的反对意见以及辛格教授的回应。
  辛格教授从经典效用主义的内涵谈起。传统的效用主义认为一个对的行为就是产生最好的结果的行为。而所谓最好的结果,行为所产生的快乐大于它所产生的痛苦。因此传统的效用主义又被称作享乐主义的效用主义。辛格教授本人在多年时间里所持的观点是偏好论效用主义而非传统效用主义。偏好论效用主义关注人和动物的意愿和欲望,而不仅仅是趋利避害。近年来,辛格教授不再那么坚持偏好论的效用主义,但是也不确定是否要转向享乐主义的效用主义。辛格教授谈了几种对效用主义的批评:一是批评享乐主义效用主义的快乐仅是感官的快乐。他认为西季维克对于快乐的定义可以回应这个批评,即人们想要继续的经验是快乐,想停止的经验是痛苦。二是批评效用主义忽略了其他具有内在善的东西,比如德性、知识等等。辛格教授回应说,这些善只是工具性的善,并非终极善,并分别以公正、勇气和美为例对此进行了阐述和辩护。
  随后,辛格教授探讨了诺齐克的体验机思想实验及其对于西季维克观点的反驳。诺齐克指出,按照效用主义的观点,那些满足人们愿望的经验本身就是终极的善,人们都应该愿意进入体验机,而事实上大多数人的选择正好相反。对于人们拒绝进入体验机的原因可以有两种解释:第一,避免自私,但诺齐克进一步放宽条件,使得每个人都可以进入体验机,并且体验机可以自行运转。辛格教授认为,这样的假设使问题讨论变得荒谬而难以想象,因为在一个人人可以实现自己愿望的世界里,目的就丧失了意义。第二,大多数人不满足于幻象体验,而更愿意真正去实践。偏好功利理论就可以很好地解释这样的现象。
  当然,辛格教授也指出偏好功利理论存在一些漏洞,如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欲求对自己有害的东西的现象,于是需要对它作出修正,即引入“充分了解”这一限制,将人们的欲望分为“实际欲望”和“充分了解实际状况的欲望”。同时,欲望也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区分,有一些欲望虽然建立在对情势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但仍然是没有价值、不合理的。
  最后,辛格教授谈到了人们通常对于效用主义的两个误解:第一,效用主义并不是牺牲少数人的利益去达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和导致不公正的社会。实际上平等的资源分配相比不平等的状况能产生更多的效用。第二,效用主义并不会导致人们为违背道德原则的行为辩护。遵循不撒谎这类原则比不遵循这种原则能产生更多效用。提问环节,辛格教授与在场师生就电车困境等伦理学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交流。全校数十名师生聆听了报告。
  彼得•辛格教授是世界著名的哲学家、当代功利主义的代表、著名应用伦理学专家,是目前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他同时任教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致力于应用伦理学研究并积极参与相关的社会活动。他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出版《动物解放》以来,一直是世界动物保护运动的精神领袖,他所推动的“大型灵长类动物”(BIG APES)保护计划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对安乐死、流产以及人口与环境的关系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并在国际医学和环境伦理实践当中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目前正与美国著名哲学家、经济学家托马斯•博格一同积极推动世界贫困问题的解决,是博格所发起的意在解决由于WTO对于药品知识产权的保护所导致的世界上贫困人口无法受益的问题而设计的“健康促进基金”(HEALTH IMPACT FUND)计划的主要推动者之一。如果这一计划得以推广和实施,中国、印度和非洲的许多国家将会成为这一世界性医疗福利项目的主要受益者。 
\ \

【供稿单位:哲社学院    作者:文/孙慧中 陈晓旭 图/王波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亭亭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