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网iOS app下载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聚焦 > 正文

彼得·辛格教授谈富裕者的道德义务

发布日期:2012年04月28日 14:50 点击次数:

  [本站讯]4月26日晚,著名哲学家彼得•辛格教授做客山东大学“大家讲坛”,带来了题为“极度贫困、富裕者的义务及过分要求论”的精彩报告。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刘杰主持报告,200余名师生聆听了报告。
  讲座伊始,辛格教授首先对“极度贫困”概念作出定义:世界银行认为极度贫困是指没有足够收入以满足最基本需求,(在使用本国货币前提下)每天收入无法满足对食物等基本需求。目前全球仍有十亿人处于贫困线之下。随后,辛格教授结合世界贫困现状与中国事实具体阐述了极度贫穷人口遭遇状况及后果严重性。当前极度贫穷人口大多营养不良、无安全饮用水、无力支付学费与医疗费用、人口平均寿命只有48岁,每年有八百万儿童死于完全可避免的原因造成的死亡。
  基于以上事实描述,辛格教授提出一个问题:富人在面对极度贫困时是否应尽道德义务。以溺水婴儿为例:婴儿掉在浅水池里可能被淹死,而如果蹚进浑水去救孩子,我们的衣服鞋子都会脏掉,那么如果我们走开,是不是错误的?辛格教授给出了两种假设:第一,允许婴儿被淹死或许是错的;第二,富人允许儿童因为可以避免的情形造成死亡是错误的。根据以上两种假设,辛格教授得出以下推理论证:如果能够避免坏的、恶的事,而不用做出道德意义上的牺牲,就应该这么做;如果富人作出一些捐赠,则可避免这种牺牲。接着,辛格教授讨论了地理距离在道德上的相关性,认为在对地理上离我们遥远的贫穷人口作出捐助会因为贫困的不太显著、个人的无能为力感、责任分散、公平感或地域主义而导致我们减弱道德上的考虑,但是以上的一切因素并不构成做道德判断的道德意义。地理距离对心理上的影响的确存在,但在道德上是没有的。道德基于人性,我们应该寻求一个适度的道德要求,从而能够激励人们捐助给予行为最大化。事实证明慷慨施舍可以让人更有满足感。
  最后,辛格教授就报告内容与在场师生进行了进一步交流互动。报告会由校团委、哲社学院主办,副教授陈晓旭担任翻译。
  彼得•辛格教授是世界著名的哲学家、当代功利主义的代表、著名应用伦理学专家。他是目前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他同时任教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致力应用伦理学研究并积极参与相关社会活动。他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出版《动物解放》以来,一直是世界动物保护运动的精神领袖,他所推动的“大型灵长类动物”(BIG APES)保护计划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对安乐死、流产以及人口与环境的关系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并在国际医学和环境伦理实践当中产生重大的影响。他目前正与美国著名哲学家与经济学家托马斯•博格一同积极推动世界贫困问题的解决。他是博格所发起的意在解决由于WTO对于药品知识产权的保护所导致的世界上的贫困人口无法受益的问题而设计的“健康促进基金”(HEALTH IMPACT FUND)计划的主要推动者之一。如果这一计划得以推广和实施,中国、印度和非洲的许多国家将会成为这一世界性医疗福利项目的主要受益者。
 \

【供稿单位:哲社学院    作者:文/付一丹 图/张鹏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红岩 小凡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