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聚焦 > 正文

一流的大学呼唤一流的管理

发布日期:2012年03月09日 14:28 点击次数: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正处在由规模扩充到质量提升的转型期《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和基本要求。到2020年,我国要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徐显明校长曾经强调:“提高质量迫在眉睫,形成特色刻不容缓,改革体制是大势所趋,国际水准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为此,学校提出“2020年初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一流大学必须要有一流的办学理念、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办学体制,一流的办学条件,一流的管理和服务。建设一流大学的目标向现有的管理体制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任务。那么什么是一流的管理?我们需要在办学理念和办学风格上做哪些创新和探索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现在又有哪些管理缺陷需要去避免去弥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我们管理者应该怎么做?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入思考和探索。
  大学是自由者的乐园,大学的原则是自由与真理。大学是产生大学问和点亮社会灯塔思想的圣地,是高雅的,而不是世俗的,这正是一所大学令人羡慕、尊重和有魅力的地方。大学是一个知识分子云集,学者、青年学生进行知识传递、文化创造的重地。在这里,人的价值应该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人的文化本质应该得到最彻底的体现,这些方面的特点,从根本上决定了大学管理的性质,对大学的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
  与建设一流大学的需要相适应的一流管理,应该彰显“真、善、美”的理念。“真”就是要充分尊重大学的自身逻辑和独特性,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形成一整套合理高效的制度和规范体系,注重实效,讲究效率,实现决策科学化。“善”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团结人,感染人,力求公正、公平、公开,民主化、人性化,有情怀、讲“良心”,坚持职业操守,从而使得每个大学人都能够有尊严地工作、学习和生活。“美”则应该是简洁的、温馨的、令人愉悦的,蔑视权威、注重和谐,关心细节、力求妥帖,以便为每个大学人营造一种和谐的工作氛围。大学管理的目的和意义说到底就是为教学、为学术、为学生的成长创造适宜的条件和环境,管理的本质就是为他们提供恰如其分的服务。徐显明校长曾经提出“一把椅子理论”、“三个循环服务”和“四种管理价值”的理念,在一定意义上,这就是我们实施“真善美”管理的最好标尺。只有这样大学管理才能契合富有“德性、思想性、创新性、特色性”的本质要求。
  大学的管理应该成为促进大学发展的动力和保障,而决不能变成障碍和负担。为了进一步改进大学管理,必须高度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归根到底就是高层次人才的竞争,是学术实力的角逐,而对于涵养高等学校的学术实力来说,宽松的管理体制、和谐的文化氛围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一流管理体制得以立足的根本所在。世界一流大学无不在这些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典范。
  对于大学来说,知识的传授者和接受者,应该得到全方位的尊重。大学管理体制必须鲜明地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体现并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并把它变成制度安排和客观程序,从而使之超出个人偏好和一时好恶的范围;摒弃那种以物为本,以数为本等不科学、不合理的观念,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知识的价值,尊重学术的权利,这样的观念应该得到制度层面上的贯彻和保障。应当在目标方向、秩序、条件保障和服务四个方面发挥好价值作用,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使我们的师生获得充分的尊严感。营造良好环境,严防官本位,坚决杜绝商业化对大学灵魂的严重侵蚀,让管理的每一个环节、细胞都彰显真善美。
  第二,要积极探讨高校的“去行政化”问题
  温家宝总理曾在多个场合指出:“教育行政化的倾向需要改变,大学最好不要设立行政级别”。《国家中长期教育和改革发展纲要》(2010-2020)也明确指出:“随着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克服行政化倾向,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大学管理“去行政化”的问题成为教育界和整个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这一问题的凸显,也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这方面的改革正是针对当前大学管理的种种弊病的。在大学中,“行政化”关注的是指标、数字、级别和可见的硬件设施,一些管理者牢牢抓住“权力”,用权力换取“尊重”和利益,由权力来主导的管理,使大学失去活力,与之联系的还有“官僚化”、“官本位”等问题。这样的管理,一方面使大学在政府的管理下失去独立性,另一方面在大学内部也压制了学术空间,使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大学教授们失去了话语权,往往被迫去迎合权力。目前探讨大学“去行政化”的问题,应该审视弊病,在观念转变、机制探讨等方面下功夫,在大学中树立学术导向的人才观念和管理机制,使行政管理真正服务于学术,回归大学精神,用知识共同体标准重塑大学价值,以收到尊重人才、尊重学术之效。
  第三,构建高效的管理机制
  在制度层面上,要加强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与国际接轨,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扩大广大教师和学生对我校改革发展的知情权、参与度,拓宽教职工参与大学管理的渠道,使管理者的管理得到有效的监督;在政策、制度运行过程中要着眼于快捷、方便、高效,充分运用不断更新的网络资源;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不断创新学校工作系统,使学校和学院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更加密切和顺畅,单位和个人之间更加相互依存,达到良性的互动。
  第四,不断提高管理者的素质
  一流大学的一流管理体制的构建离不开管理者素质的提高,因为一切理念的建立和贯彻、一切机制的设计和实施、一切政策的制定和落实说到底都离不开高素质的决策者和执行者,因为所有这些只有通过每一个大学人的不断实践才能得以实现。时下,国际化已经渗透到了大学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管理和人员交流等各个方面,建设一支人员精良、具有国际化观念和工作能力的管理队伍迫在眉睫,这要求管理人员拓展视野,更新观念,学习其他高校先进的管理经验,为海外学者和人才提供无差异的舒适环境和高效管理服务模式。如此才能使学校国际化的目标、战略和任务逐步融入学校的各层面工作中,确保学校国际化工作更深入、更全方位的开展。同时,管理者只有不断提高个人道德修养,民主开明,善于听取他人意见,摒弃主观的管理行为,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管理者。管理者是为学术提供服务的人,是“为教授搬板凳”的人,而非凌驾于学术之上的人,他“应当拥有四种品德: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创新之能力,守承之责任。‘守承’是指守护国家、守护民族、守护这个大学的好传统”(校长在线)。就像马可•奥勒留在他的《沉思录》中对其父亲的赞颂:“他很乐意并毫无嫉妒心地给拥有任何特殊才能的人开路,像那些具有雄辩才能或拥有法律、道德等知识的人,他给他们以帮助,使每个人都能依其长处而享有名声;他总是按照他的国家的制度行事并毫不做作。”这无疑也是我们管理者应该拥有的品质。一所大学应该因为有管理者的存在而更加温馨。
  2012年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关键一年,校党委要求:“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密切联系师生之风。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切实做好服务师生工作。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健全基层调研制度,推动领导干部调研工作常态化。简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能,增强决策执行力,推动学校决策部署全面快速落到实处”。如何发挥我们的优势、彰显我们的特色,充分调动起全校师生的积极性,共同推动学校快速发展,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贡献更大的能量,值得我们不断思考和探索。


【供稿单位:《山东大学报》2012年3月1日    作者:张桂珍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嘉依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