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聚焦 > 正文

古代文化离我们有多远

发布日期:2011-12-07 09:39:08 点击次数:

  建设当代文化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这是共识。但要落实这一共识,还要做许多扎扎实实的具体工作,其中仔细发掘并介绍可供当代借鉴的古代“德育”教材,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所谓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的总称。人和动物的区别很大程度上在于有没有文化。人类的文化成果大部分保存在书籍当中,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保存在非书籍的文物上,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优秀的文化传统对于任何民族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尤其是在提高国民素质方面,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利用传统文化对国民进行教育,引导国民按照好的规范行事,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德育。所以德育怎么样,往往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中国的古书数以十万计,不可能漫无边际地去过滤那些容易被当代理解接受并消化吸收的成份。借助古代学者简明扼要的总结性的德育教材,有选择地应用于当代国民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993年我到北京王府井大街中华书局办事,顺便到琉璃厂逛旧书店,买得一册明代吕坤的《四礼翼》,清代同治二年品莲书屋刻本。当时,中华书局古代史编辑室主任张忱石先生来近代史研究所招待所找我,我正在招待所房间里大声读这本书。我告诉张先生,这本书我已基本念完了,是一本很好的“德育”教科书。我选念了几段给张先生听,张先生非常赞成我的意见。
  过了十多年,山大的一位酷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国留学生,让我给他讲“古文”。我说你只学古代汉语还不行,还要认识中国文化。认识中国文化用当代的教材也不行,因为语言不是“古文”。我取出《四礼翼》,每周给他讲一段,他把书带回去再逐字逐句消化,学得津津有味,可惜没学完他就考上北大博士了。
  现在重读这本《四礼翼》,我仍然认为这是当代认识古代文化的一本简明扼要的好教材。《四礼翼》木刻本约60页,共15000多字,是明代学者、教育家吕坤于隆庆年间撰写的。他认为,中国古礼以冠礼、婚礼、丧礼、祭礼“四大礼”最受朝廷上下重视,但都不是日常生活之礼。日常生活占人生的绝大部分,不能不重视日常生活之礼。于是总结“民间之日用常行、浅近鄙俗、可以家喻户晓者”,写成《四礼翼》,作为对“四大礼”的补充,所以叫“翼”。他认为这本书可以“童而习之,白首而安之,毙而后已”,可以终生受用。是不是真这样呢?据我了解,明清时期这本书不断再版,比较流行。近一百多年间,由于该书是封建旧道德的流行读物,反倒被抛弃了,几乎没再版过。《四礼翼》包括《冠前翼》、《冠后翼》、《昏(婚)前翼》、《昏后翼》、《丧前翼》、《丧后翼》、《祭前翼》、《祭后翼》八部分,每部分另有一个篇名,分别是《养蒙礼》、《成人礼》、《女子礼》、《妇人礼》、《侍疾礼》、《修墓礼》、《事生礼》、《睦族礼》。从题目上看,确实是一本从出生到身后贯穿一生的“德育”读本。我个人认为《女子礼》、《妇人礼》可作为认识古代妇女社会地位及生活的史料,适用于当代的部分不多。《修墓礼》也不适用于当代。其余部分可资借鉴的就比较多了。下面举例介绍。
  关于儿童教育,《四礼翼》说:“若有所求而不得,有所欲而不遂,啼号不休,卧地不起者,必裁抑而宁耐之,万无抚慰。抚之惯必生躁暴。”又说:“离乳始食,淡粥烂饭,勿与腥荤糖蜜、粘浓甘美之物。不止难尅易病,且习馋惯,恣其口腹,终身不能食淡茹粗,流为饕餮厌足之人矣。”对于一不高兴就躺地哭闹的孩子,有的家长马上去安慰,马上答应要求,这是万不可取的。因为越惯越严重,大了就管不住了。当然对于儿童喂饭,还要讲求营养,但绝不能从“口福”角度放纵孩子,否则养成好吃懒做的习气,难成大事。又说:“抱儿者,常令之採打人以为欢;甚者父母引手,令击其面”,吕坤认为这样做后果严重,从小不养成尊重长者、尊重保姆的好习惯,大了会很蛮横,所以他认为要“大加呵戒,不使童稚之威行于卑贱”。我们现在讲究人人平等,可是仍然还有差别,小主人不尊重保姆,那是从家长那里学来的,我觉得明代人吕坤“不使童稚之威行于卑贱”的话,对当代做父母的实在太有意义了。这一点,对于成人自己,也值得深思自省。
  对于儿童行为教育,他提出早起迟眠、浴面整衣、端视审听、慎动缓言、徐行静坐、顺亲敬长、守谦学俭等行为规范,也具有借鉴意义。看人要正眼,要学会先听别人说,要坐得住,许多都是我们应当加强学习并且行之大有好处的。
  对于儿童练习书法,吕坤主张:“作字须楷,近世文、周两家字,书坊盛行,虽圆活可人,似有软美之态。颜柳一点一画,结构庄严方正,虽不为世所喜,然习之使人不苟。故宁方勿圆,宁拙勿妍,宁迟勿速,宁古毋俗”。把写字与做人结合起来,是非常有道理的。对于借书,吕氏指出:“学者大病,莫大于借人之书经岁不还,或胡扯乱点,甚者转借损失。此是学人第一大恶,苟且轻浮之病。即此一事,则平日之为人可知”。试问我们借书久不归还的毛病到底克服了没有?养成随借随还的习惯到底好不好呢?
  对于成人的“威仪”,吕坤主张“务使精神流贯于容貌之间。太庄严,则枯寂而不亲。太妩媚,则圆融而可贱。故体欲重厚,色欲温和,使人敬而爱之。此君子之德容也”。我们的“威仪”应当是什么样的,当然是每人性格不同,不必千人一面,但总体上看,吕坤的意见是可以借鉴的。
  对于侍候病人,吕坤更有意想不到的细致周到:“问疾者至,应而勿传。修文之客,勿入。多言高声之客,勿入。休戚不关之客,勿入。自远来者,病者,聋者,哑者,勿入。”为什么这样一些人不许他们见病人,只须在客厅接待呢?他认为病人最需要休息放松,过去文化人少,受人尊敬,文化人来了,病人要顾忌自己篷头垢面,衣冠不整,必然紧张。不让远路来的客人见病人估计也是怕带来传染病。其他则因“费应答”而不必进入。至于问候病情,吕坤认为不宜直接问病人,“默问侍者可矣”,私下问问侍候的人就可以了。我们现在看病人,往往直接问病人“吃了吗?”“好些了吗?”真是太不体恤病人了。吕坤拟有一联仍有参考意义:“延客莫延添病客,问安只问知安人。”尊敬的朋友,你想到这一层了吗?如果你按这个意见做,是不是会更好一些?当然对于特殊客人,吕坤还指出“病者欲其入,则入之”的原则,尊重病人的意愿也十分重要。
  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不用再举更多的例子。《四礼翼》这本小书过去很流行,后来又消歇了。现在看来,很有借鉴意义,并且和我们很接近。这不仅因为该书语言极为平实,更因为该书所讲述的行为规范在今天很容易被领会、被接受。其实整个古代文化和我们现代化的今天都几乎不存在距离。关键是要留心学习,长期坚持。今天我们建设新文化就像建一座大楼、一座桥梁,要考虑其生命力,不能搞临时性短期行为,否则事与愿违,每况愈下,我们与传统文化之间会日去日远,则国家危矣。

【供稿单位:《山东大学报》2011年11月30日    作者:杜泽逊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红岩 延津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最新发布

新闻排行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您是本站的第:64104994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