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校园动态 > 正文

山大与芝加哥大学合作举办犹太哲学研讨班

发布日期:2012-05-08 11:07:52 点击次数:

   [本站讯]4月18至19日,由芝加哥大学犹太研究中心主办、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协办的迈蒙尼德研讨班在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举行。美国芝加哥大学犹太研究中心主任斯特恩(Josef Stern)教授、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傅有德教授,以及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鲁东大学和山东大学的青年教师和博士研究生,以及在京的以色列、美国的数位学者共20余人参加了研讨班。
    18日上午,研讨班正式开班。斯特恩教授简要介绍了此次研讨会的筹备过程和和目的。他说,此次研讨会是芝加哥大学犹太研究中心与山东大学合作举办的小型研讨班,其任务是就迈蒙尼德的《迷途指津》进行学术研讨,此次研讨班也是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和芝加哥大学在山东大学建立的美国文化研究中心的学术活动之一。他感谢山东大学傅有德教授以及南京大学的宋立宏教授等为研讨会的举办所做出的贡献。
    傅有德教授简要介绍了《迷途指津》的翻译情况,然后作了题为《迈蒙尼德的先知论》的报告。其报告内容分为四部分,一是阐述了迈蒙尼德在《迷途指津》中提出的三种先知论,即大众的、哲学家的和迈蒙尼德本人的先知论;二是阐述了迈蒙尼德关于成为先知必须具备的条件;三是阐述了从神的流溢到人的理智、想象力以及在睡梦和异象中做出预言的过程以及先知的分类。最后,他阐述了自己对于迈蒙尼德先知论的看法。他认为,迈蒙尼德的先知论体现了理性与信仰、哲学与宗教的综合与调和,既是希腊哲学与犹太教传统的综合与调和,也是柏拉图主义与亚里士多德主义的综合与调和,充分体现了他的both/and的思维方式。斯特恩教授、浦安迪教授以及其他师生就报告作了评论和提问,傅有德教授对相关问题作了解答。
    上午会议的第二阶段是斯特恩教授的授课时间。他首先介绍了迈蒙尼德的生平背景、主要作品及当代有关《迷途指津》研究的几种思路,如列奥•施特劳斯的隐微解读。然后斯特恩教授回到《迷途指津》文本,介绍与分析了该书的两个目的,一是澄清一些歧义、多义语词的含义,二是揭示先知书中寓言的秘密,从而使读者从“迷途”中解脱出来。他的演讲重点处理了第二种“迷途”,即寓言的隐含意义。他指出,迈蒙尼德寓言解读的三重意义理论,即在语义结构上《迷途指津》中的寓言具备三重意义:一、大众外在意义,即大众借助想象与感知对寓言字义的直接理解;二、寓言外在意义,即作者设置于寓言中的有益于社会福利的智慧;三、寓言内在含义,即作者设置于寓言中的有益于个人理智完善的智慧。
    下午的研讨也分为两场。第一场是山东大学的两位博士候选人和一位青年教师的专题报告会。博士候选人董修元报告的题目为《关于迈蒙尼德比萨教论述的几点思考》。报告首先追溯了“萨比”和“萨比教”这两个概念在早期伊斯兰语境中的赋义和词义演变,指出迈蒙尼德的萨比教叙述的资料来源,并据此判断迈蒙尼德所说的萨比教实质上是形成于古典代晚期的异教一神论及其阿拉伯变种;其次,探讨了萨比教社群的分层问题,迈蒙尼德除了将他一贯的精英-大众两分法应用于萨比社群外,还暗示萨比教内部也存在持一神观点的哲学家群体;再次,尝试比较亚伯拉罕一神教传统与异教一神论在神学及政治哲学立场上的异同,说明亚伯拉罕何以区别于其他萨比社群中的一神论者、能够成为新的一神教社群的创建者;最后,揭示迈蒙尼德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与萨比教义关联问题上的隐微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博士候选人夏歆东的题目是《〈迷途指津〉里的反偶像崇拜主题》。报告中,夏歆东在简介《迷途指津》的预定读者以及全文的内容铺陈后指出:招致他们困惑的理由之一是未能将真知与谬论区分开来。所谓真知便是对YHVH于虚无中创世、YHVH之独一无偶性的正确认识,所谓谬论便是诸如YHVH与人同形同性、宇宙永恒、在时间中创世、以原初质料创世、以言创世等哲学和信仰观点。这些谬论最终能导致新形势下的偶像崇拜。这样的偶像崇拜具体而言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将托拉这种YHVH与人的中介物当作了神性存在而崇拜;其二,认为星辰这种受造物具有神性力量而进行崇拜。简言之,迈蒙尼德树立真知、批判谬误的最终指向都是在破除偶像崇拜。青年教师王彦博士的报告是有关迈蒙尼德十三信经的研究分析。传统犹太教以律法为中心,没有规定犹太人必须相信的信仰。迈蒙尼德所建立的13条基本原则是犹太教历史上的一个创举。对迈蒙尼德建立13条基本原则的原因,犹太学者提出过不同的看法,如“科学的解释”、“宗教的解释”、“政治的解释”、“形而上学的解释”。最近的一个解释由凯尔耐(Menachem Kellner )提出。他认为,迈蒙尼德之所以要为犹太教建立这些基本原则,是为了让犹太人更好地遵守律法。他认为,在迈蒙尼德看来,正确的信仰(概括为基本原则)是切实遵守律法的前提。王彦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迈蒙尼德建立13条基本原则的主要目的有两个:1-5条基本原则是为了教导对上帝的爱。在迈蒙尼德看来,为了达到对上帝的爱,必须把关于上帝的真知教给犹太人;6-13条是为了教导对律法的恐惧。向普通民众灌输律法神授和奖惩的观念可以使他们对律法有所恐惧,以便律法确实得到遵守。
     在下午的第二场报告中,斯特恩教授结合文本向大家展示了寓言解读三重意义理论在《迷途指津》中的具体体现和运用。他首先运用了《迷途指津》绪论部分(p.7)上有关真理掌握程度的比喻:“真理也时而闪现,使我们误认为明如白昼,过后,问题和自然习性又以各种形式把真理隐藏起来,这时我们又处于模糊的黑夜,几乎与原来的状态一般。我们就像一个身处漆黑之夜,又不时地看到空中的闪电的人。”其中先知中的佼佼者,由于闪电不断向他闪烁,他实际上处在连续的光亮中,夜晚对于他就呈现为白日。对有的先知,闪电在整晚只出现一次,他就属于下面描述的这一级先知:“他们就作出预言,不过仅此一次而已。”(《民数记》,第11章,第25节)还有一些人,他们先看到过几次长短不一的闪电,而后又回到漫漫长夜,再无闪光照亮他的夜空。不过,夜晚也会被石头等能产生光亮的东西照亮,但即使这样微弱的亮光也不总是闪现给我们,而是时闪时灭。这个隐喻所要揭示的主题是人类理智能力在认识形而上学真理时所表现出的等级差别以及最终局限。只有超越所有常人的理想典范摩西才能不断处于真理的光照之下。同时这里描述的三种人刚好对应于寓言理解的三种程度,只有三重意义全都掌握的人才能达到自身理智机能的不断完善,时时处于真理的光照之下。接下来讨论的文本是《迷途指津》绪论上有关比喻的说明,如果说《律法书》中的话的深层涵义是一颗珍珠,那么比喻的表面意思则无价值。现在的情景是,珍珠仍在,但它失落在一所黑暗且装有家具的房子里了,人看不到它,除非点上一枝蜡烛,否则那珍珠仿佛不是他的东西,他不可能从中得益。这里点一枝蜡烛即为理解比喻(寓言)涵义的活动。而一枝蜡烛价值一个以撒,相当于无价值。此段叙述意在说明理解寓言的大众外在意义就相当于点一枝蜡烛,即无价值。同时,先贤有言:“一句中肯适宜的话,就如装在银器里的金苹果。”先贤进一步解释说:“这句双意之言(具有表面意思和内在涵义的话)就像一个带孔银器扣着一个金苹果。其表面意思美如银器,而其内在涵义则比银器更美;前者之于后者,恰如银金之别。” 迈蒙尼德对于寓言的理解也大致如此。其寓言外在意义透着机智,可被用于许多方面,如用于人类社会的福利;另一方面,寓言的内在涵义包含着深奥的智慧,它有益于认识真理本身和人的理智的完善。由于时间关系,史特恩教授有关寓言理论在文本中的应用展示只进行到此,但却已让与会者获益良多。同时讨论也进入到白热化阶段,在座的中外学者不断提出问题和评论,其中几位犹太学者提问犀利、辩风强悍,让国内学者充分领略到了以色列人尚异好辩的特点。
    会议期间,斯特恩、浦安迪等犹太教者对于山东大学的犹太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对于傅有德教授和三位青年学者的发言也给予了充分肯定。傅有德教授还与斯特恩教授以及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的负责人就未来的教授互访,就学生培养,共同举办学术会议等事项交换了意见,达成了一些建设性的共识。

【供稿单位: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    作者:齐晓东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红岩 刘婷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最新发布

新闻排行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您是本站的第:64104994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