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大人物 : 正文

  •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

校友马俊欣的山大情怀

发布日期:2012年02月16日 12:33  点击次数:

  2011年10月的一天,距山东大学110周年校庆还有不到一周的时间,校长徐显明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来信。信里写道:“尊敬的徐显明校长,毕业25年来,我一直秉承您和恩师们的教诲,正直做人,勤奋做事,直面生活中的种种艰难困苦,坚持至今。您的问候和祝福,对我而言是莫大的鞭策和鼓励。在今后的岁月里,我将一如既往地按照您和母校其他恩师们的教诲,踏实工作,快乐生活。”信很短,但字里行间却渗透着写信者对母校的感激依恋、难以割舍的情怀。这位给校长写信的人名叫马俊欣,是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人民检察院的一名普通检察官,也是山东大学千千万万校友中的平凡一员。但是不平凡、不普通的是,他身残志坚,用铁打的脊梁支撑病躯走过了25年的坎坷征程,取得了不平凡的业绩。有关他的感人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中国的“保尔”。山大师生也为马俊欣校友所取得的荣誉而深感自豪。
  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曾对大学文化和校友精神作过如下解读:“大学就像一个发酵池,不同的大学必有不同的传统、所秉持的理念以及洋溢于外的校风,一个人进了大学,就会受到大学的熏陶。母校的文化味道,必将与他终生相伴。”而马俊欣则用实际行动对此进行了生动诠释,2012年2月6日《人民日报》头版头题报道了马俊欣的事迹。随后,中央领导就学习他的事迹作出批示,山东大学党委书记李守信、校长徐显明就开展学习马俊欣校友先进事迹的活动提出要求。“刚毅厚重、朴实无华”的母校精神凝结于他的身上,任命运多舛、境遇多变,母校的教育、恩师的教诲始终影响着他的为人处事。从郏县到济南,千里的距离割不断马俊欣的山大情结;从弱冠到年过不惑,二十多年的光阴抹不掉马俊欣身上的山大烙印。

一种精神叫坚毅

  谈到马俊欣,大学时代的老师和同学都表示他给人最显著的印象是他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永不放弃的精神。
  作为当年的同班同学,中国矿业大学教授殷召良回忆说,刚上大学的马俊欣个子不算高,因为身体较瘦,看上去很文弱。但出乎意料的是,这瘦弱的身躯里却隐藏着钢铁般的坚韧意志。马俊欣对自己认准的事能够坚持去做,不屈不挠,不受外界干扰或诱惑。他喜欢书法,大学四年一直不断练习。功课做完后,他就静下心来练习,周围同学的玩闹,根本不为所动。马俊欣重视体育锻炼,而且非常喜欢武术,为此参加了校武术协会。只要没有特殊情况,同学每天下午四点半以后总能在操场一角见到他和武术迷们在练习各种器械。
  对于马俊欣持之以恒的坚毅精神,他的另一名大学同学、现为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执行二厅厅长的叶慈年也印象深刻。叶慈年回忆说,马俊欣在学习上从不含糊,认准一件事总是要干到底、做得最好,前两学期基本上是三点一线,即整天是宿舍、食堂、教室。“由于我与他是同桌,不知不觉中在学习上和他有一种竞争、比赛的感觉。比如在学英语方面,由于我是在快班,马俊欣是在中班,于是他总把英语学习放在第一位,还把我当‘老师’,不耻下问。而事实上我也是‘哑巴英语’,弄得我也很不好意思。但经过一个学年的坚持,马俊欣的英语水平已经在我之上了。这件事情,我至今记忆犹新。”
  如果没有毕业前的那次意外,马俊欣的生活将沿着和他大学同学一样的轨道前行,而不是今天这样曲折。1987年,临毕业前两个月,在一次体育训练中,马俊欣不慎从双杠上跌落,头颅着地同时脊椎颈椎受到重创,被送进山东省人民医院抢救。同时,山东大学紧急召开会议,通过与山东省人民医院协商,专门从上海、北京请来两位专家成立了抢救小组,并动员全校师生为马俊欣捐款,基本解决了手术所需高达8万元的费用,成为抢救马俊欣的关键。经过8小时的紧急抢救,马俊欣得救了。与此前该院22例同类病症中20例死亡2例高位截瘫的患者相比,他反倒成为其中的幸运者,虽然落下了左手左腿瘫痪、脖子转动只能依靠腰的力量来完成等症状,所幸大脑没有受损,右手右腿还可支撑日常活动。
  手术归来后,时任法学系党总支副书记的冯殿美教授、班主任老师和同学们都担心年轻的马俊欣经历这么大的变故,心理遭受这么大的打击,再出现什么意外,就第一时间与马俊欣沟通,鼓励他不要气馁,不要沮丧,未来的路还很长,要坚强地走下去。但令冯殿美教授印象深刻的是,当时的马俊欣表现的非常坚强,非常勇敢,勇于面对现实,积极进行治疗,心理上没有大的波动。手术中植入他脖颈后的两块钢板和数根钢针,不但没有摧垮他,反而让他拥有了担起命运、家庭和道义的铮铮铁骨。
  工作后,马俊欣依然保持着这种坚毅的精神,从来没有将自己当作残疾人,虽身体行动不便,但他对待每一个案子都严肃认真,每一个环节都尽可能做到精益求精,以确保案件不出现纰漏,那种一丝不苟的态度令同事们既感动又佩服。同事对他的这种感动和佩服随即转化为对他的关心和帮助。而这又促使马俊欣在工作上更加尽职尽责,并尽己所能地帮助别人。对此,马俊欣表示:“来自单位领导的关怀,同事们的关心,时时刻刻在温暖着我,对他们的感激之情,也只有通过努力工作来回报。我活着一天,就要工作一天。哪怕只是帮着接个电话,至少我还能保证电话的畅通。”

一种品质叫质朴

  大学期间的马俊欣留给老师和同学的另一印象就是质朴。
  在许多同学的记忆里,虽然是家中唯一的男孩,但大学里的马俊欣生活简朴,从不乱花一分钱,到食堂打饭都是挑比较便宜的,尽量为家里省钱。尽管享受二等助学金(每月十几元),马俊欣的日常开支多是用在学习和其他的急用上,很少买零食,有时训练完饿了也不加餐,就是为了能为家里省钱。他着装也很简单,一件普通的中山装上衣配一条裤子、一双万里鞋能穿好几季,衣服的花样很少,也很少买,洗完了再继续穿,却总是整洁得体。
  走进马俊欣现在的家里,第一印象就是简单、朴素,简易的桌椅、简易的书架、简易的壁橱。在一个近似白描的空间里,主人对物质的欲望降到了最低。而马俊欣的儿子马弘光满墙的奖状和书法习作成了这个家最富有的装饰。父亲质朴的品格显然也遗传给了儿子。在一张漆面班驳的桌子上,放着一个马弘光自己制作的方型储钱罐。储钱罐上有一副他抄写的勉励自己的对联:“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个储钱罐积攒了许多的硬币,拿起来沉甸甸的。“有多少钱呢?”“都是亲戚给的零花钱,我也不知道有多少,没数过。”“存钱干什么用呢?”“舍不得花,想将来存多了再给爸爸看病。”不假思索的回答让人听了陡然心酸。
  多年来,马俊欣与儿子相依为命,互为依靠和支撑度过了艰难但温馨的日子。奶奶去世前拉着弘光的手对他的叮嘱:“你爸爸不容易,你要替我照顾好你爸爸。”让这个少不更事的孩子一下子明白了自己将要担负的责任。不会拖地,学着拖地;不会叠被子,学着叠被子;然后学着做饭、洗衣服……在有的孩子还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时,马弘光不仅能照顾自己,而且可以帮助爸爸了。爸爸摔倒时,给爸爸递上小板凳;爸爸口渴时,给爸爸倒杯水;晚上休息时,给爸爸准备好被褥……当一切变成习惯时,苦不再是苦,难也不再是难,权当是人生的一种遗憾,而父子之间的深情早已弥补了这份遗憾。
  弘光这个名字是马俊欣起的,寄寓了他对儿子“弘扬光大中华民族正直善良传统美德”的希望。说起对儿子未来的希望,马俊欣坦露心声:“我首先不会要求孩子代我去完成没有实现的目标。我的不幸不应成为孩子的负担,我希望把我的乐观带给他。事实上,虽然生活有些艰苦,但孩子还是非常快乐地面对生活的。至于未来,我希望弘光做个健康的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知道感恩,懂得回报,把我们得到的爱再传递给他人。”身处困境却依旧乐观面对,马俊欣朴实的话语一如其质朴的品格,平淡中蕴含着隽永。

一种感情叫牵挂

  在马俊欣的相册里,珍藏着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照片上,几位风华正茂的年轻人站在山东大学洪家楼校区的西门前,脸上洋溢着青春的朝气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如果不是他指出,根本无法将照片上一位年轻帅气的大学生和眼前因承受伤残之痛而头发有些斑白的马俊欣联系在一起。这张拍摄于大三时期的照片,既记载了马俊欣在山东大学一段充实和美好的生活,又见证了他和同学的深厚感情。
  就在命运给马俊欣开了残忍的玩笑、生命危在旦夕时,母校没有放弃对他的抢救,在他最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刻给予了最温暖、最贴心的关怀,这让马俊欣对母校充满了感激。正如他所说:“如果没有母校危难时的伸手相助,我可能永远从病床上起不来了。我遭此大难是不幸的,但幸运的是我生活、学习在一个以仁爱为精神追求的大学里。学校没有抛弃我,以母亲对待孩子般的慈爱和温暖将我从死神手里抢过来。我活着是奇迹,但这是母校用无私的大爱创造的奇迹。”他也正是怀揣着这份感恩之心,凭着钢铁般的意志,支撑僵硬的躯体书写了身后的奇迹。
  丝丝缕缕总关情。离开学校后的马俊欣虽然身处豫中小县却无时无刻不牵挂着母校,牵挂着曾经的老师和同窗。因为这种牵挂,马俊欣最早在CHINAREN网站申请设立了班级主页,邀请班里的同学参加,并担任着管理员。这里是他与同学交流感情的园地,也是他了解母校变化和发展的信息渠道。因为这种牵挂,他多次在夜深人静、无法入睡时,翻出大学时代的照片,回忆大学时的好友、老师。虽然毕业后同学们分处各地,但因为在山大的那段特殊经历,心仍然紧紧连在一起。因为这种牵挂,虽然身负重残,但“山大人”的身份让他始终不忘母校恩师“正直做人,踏实做事”的教诲,“即使不能为山大争光,也决不给山大抹黑,工作一天,尽力一天,快乐一天。”
  马俊欣牵挂着母校,母校和他的老师、同学也始终牵挂着他。正是这种牵挂,寒来暑往,老师同学一直和他保持着联系。节日时的祝福、困难时的解困、苦闷时的解闷,让马俊欣感觉似乎从未和母校、老师、同学分离过。毕业后,同学们也很牵挂马俊欣,有的专程去看望他,有的想方设法地帮助他,有的提出给他捐些钱,有的提出建立一个基金以资助他儿子成长上学……在2007年毕业20年聚会之前,同学们邀请他参加,一句:“老马,无论有多大困难,你一定要来,我们都想你了,你不来,我们开车去接也要把你接过来。”让面对再大苦难都从未流泪的马俊欣潸然泪下。虽然同学中有政府高官、有大学教授、有商界领袖,但在他们眼里,马俊欣仍然是那位当年的好兄弟。“20年未见,一见面大家就抱住我哭。真哭。这哭里包含了太多的东西,但最主要的是情。时间不但没有冲淡我们之间的感情,反而感觉情更浓了。”这份情让马俊欣异常珍视。
  因为彼此牵挂,所以从未离开。2011年9月23日,在山东大学迎来110周年校庆之际,马俊欣回母校作报告,虽然生活困难,依然拿出了自己1000元的工资为母校110周年校庆捐款,表达了学子对母校的炽热情怀。台上,他真诚却无比艰难的深深鞠躬,让无数山大学子热泪盈眶。
  耳畔又响起那优美的旋律:“虽然在远方,还是常想起,那是我的家,永远在心里。无论沧桑岁月长,哪怕海角与天涯;魂牵梦萦的眷恋,我的山大我的家。”我想,作为校友的马俊欣或许更能体会这首山大校友之歌的韵味。因为在他的清唱中,绽放的青春、人生的厚重、情感的真挚交织在一起,不禁让人泪流满面。

相关链接:
[人民日报]钢铁这样炼成——记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检察院检察官马俊欣
[光明日报]马俊欣:身残志坚的别样人生
李守信徐显明就向马俊欣校友学习提出要求

【供稿单位:宣传部 新闻中心    作者:孙宜山 陈泓亮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亭亭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