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大人物 : 正文

  •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

团队作战 勇于攀登

发布日期:2012年02月15日 10:24  点击次数:

\
  [本站讯]岩土工程团队系2001年从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地下工程与施工过程力学”创新小组整体引进组建而成。学术团队组建以来,团队带到头人李术才教授带领团队成员不畏困难,锐意进取,经过10年的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建成了大型地下洞室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岩土力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和山东省地下工程突涌水防治材料及设备重点实验室。团队共有24名成员,平均年龄40岁,其中博导6人,教授8人,副教授7人,讲师10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3人。团队中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人选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该学术团队入选2011年度教育部创新团队。

团队作战 突出特色

  作为团队的负责人,李术才教授在团队建设过程中注重培育成员团结协作、和谐共进的团队精神,以共同的人生追求和事业凝聚团队。在团队里,事业高于一切,集体利益重于个人得失,鼓励团结,强调只有团结起来每个人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通过人员统一调拨,科研统一管理,经费统一使用,充分发挥团队资源共享优势,使团队具有较强的整体攻关能力,保证技术与理论研究有所偏重的人员都能安心于学有所长的工作,并互相密切配合。团队建设过程中努力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和机制。制定各级科研人员岗位责任制,对不同层次的科研人员进行考核,制定奖惩制度,激励各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以发展吸引人,以事业凝聚人,以科研锻炼人,以业绩考核人,团队中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人生的价值和坐标。岩土工程团队成员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和谐相处,为了共同的人生事业努力奋斗。
  岩土工程团队针对国家战略需求和岩土工程建设中的重大技术难题,立足自主创新,加强学科交叉与集成,不断拓展和凝练研究方向,形成了5个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地下工程不良地质超前预报理论与技术,地下工程水害治理技术、注浆材料及设备,大型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分析与支护优化,大型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系统研发与应用,海底隧道最优岩石覆盖层厚度分析方法与体系。

勤奋敬业  成绩显著

  在李术才教授带领和感染下,岩土工程团队每个成员在工作中都充满热情与激情,勤奋敬业,勇于拼搏,甘于奉献,不争名、不争功,把自己的追求融于团队事业发展中。针对岩土工程学科特点,在立足基础研究的同时,李术才教授提倡每位科研人员要有工程现场科研经历,在工程实践中去发现科学问题,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工程技术难题。
  科研人员在实验室进行大量繁重基础工作的同时,经常到条件艰苦的工程现场进行科研试验。为了获取工程现场的数据资料,出差驻守在科研现场几乎成为岩土工程团队成员的家常便饭,有时几个月都不能与家人团聚。为完成好各项科研任务,李术才教授经常带领团队人员工作到深夜,周六、周日也很少休息。有时为了完成紧急科研攻关任务,科研人员连续工作几天几夜,吃住在办公室。十年如一日,在共同的事业中,李术才教授带领团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师生团结共进,经受住挫折的打击,经历过成功的喜悦,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学术团队承担了国家973课题3项,863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31项,省部级及国家重点工程项目100余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山东大学成为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工程分会挂靠单位,并承办了第十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全国超前地质预报与灾害防治技术研讨会及第七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与技术研讨会等大型学术会议,在国内岩土工程领域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学术影响。
  岩土工程学术团队创立发展了“岩体施工过程力学”新的学术方向,不仅在国内独树一帜,在国际上也颇具特色,已形成较为重要的学术影响;建立了加锚断续节理岩体稳定性分析方法和工程上可用有效的计算模型,在国家水电工程中得到较为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解释了三峡船闸中隔墩位移一边倒的问题,避免了增打锚杆和锚索,研究成果获得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首次建立了我国钻爆法施工条件下海底隧道最优岩石覆盖厚度确定方法和体系,提出了确定最小岩石覆盖厚度的最小位移法判别准则,较好地解决了钻爆法施工的海底隧道最小岩石覆盖厚度的关键技术难题;应用研究成果确定了国内第一条海底隧道——厦门翔安隧道和第二条海底隧道——青岛胶州湾隧道的最优岩石覆盖层厚度,并被设计和施工采用。在该方面研究形成明显特色和优势,在国内外产生较重要的学术影响。
  团队首次提出了隧道前方含水体水量定性定量识别方法,自主研发了复合激电仪等超前预报设备,建立了“宏观-远距离-中距离-近距离”四阶段全过程的含水构造等不良地质综合超前预报方法和技术体系,实现了隧道施工期突涌水等地质灾害源的定量识别;提出了不同含水构造突水失稳判据与防突最小安全厚度分析方法,研发了适用于高压动水封堵的新型凝胶可控型水泥基注浆材料及工艺,建立了“物探先行、钻探验证、分区治理和信息化施工”的水害综合治理技术体系,有效解决了水害治理的难题,在国内具有明显特色。以上成果在具有重大突水风险的青岛胶州湾隧道、湖北沪蓉西高速公路、三峡翻坝高速公路、宜万铁路、菏泽龙固煤矿、菏泽郭屯煤矿及济南张马屯铁矿等数十个重点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解决了突涌水灾害源的超前预报和治理难题,避免了突水灾害和人员伤亡,经济社会效益显著。他们研究成果获得2010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学无止境 勇于攀登

  李术才教授对科研工作满腔热忱。他常年辛勤工作,以坚韧不拔的意志、顽强奋斗的精神带领团队不断发展壮大。他经常让青年科研人才参与负责国家重大科研课题,让他们在科研实践中快速成长起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青年科研人才。学术追求无止境,过去的成绩已成为历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李术才教授带领下,团队人员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工程建设中的重大技术难题,紧紧瞄准国际水平,重视原始创新,继续在地下工程不良地质超前预报理论与技术、地下工程水害治理技术、注浆材料及设备、大型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分析与支护优化、大型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系统研发技术与应用、海底隧道最优岩石覆盖层厚度分析方法与体系等方向开展深入研究,力争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形成一支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优秀团队,使山东大学成为岩土工程领域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为国家岩土工程建设解决一批重大关键技术问题。

【供稿单位:土建学院    作者:林春金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莉荔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