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大人物 : 正文

  •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

惟无不师者乃复能为天下师

发布日期:2011年10月31日 09:31  点击次数:

 

\

  [本站讯]徐向艺,1956年出生于山东鄄城。1982年7月毕业于山东大学经济系。1982年起至今,历任管理学院副院长、学校教务处处长、管理学院院长,同时还担任EMBA/MBA教育中心主任、公司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第一批、第二批入选人员。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山东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宝钢优秀教师奖”。担任南开大学与宁夏大学兼职教授、工商管理国家级教学团队首席教授、“工商管理”国家级特色专业首席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员、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山东省比较管理研究会会长等职。主要研究方向:公司治理、企业制度与战略管理。
  9月,山大校园的各个角落洋溢着喜迎110周年校庆华诞的热烈气氛。清晨,一名步履矫健的老师像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知新楼一间非常普通的办公室,翻开学生刚刚呈交的科研论文,开始逐字逐句地批改起来。他执教近30年,从一名稚气未脱的农村青年一路走来,历经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担任管理学院院长,他就是2011年国家级教学名师徐向艺老师。

爱岗敬业 孜孜不倦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大学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唯于此,教育兴,国事盛! ——徐向艺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在徐老师心中,教师是一份工作、一份事业,更是一份责任。他于1982年参加工作,在近30年的教学生涯里,始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不管行政事务如何繁重,徐老师每个学期都坚持给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授课。出身于农村,他深知知识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意味着什么,也深知人才的培育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富强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他说,“当我站在一方讲台上,看到一个个像当年的我一样充满求知渴望的目光,我感到手上教杆之神圣,肩上的责任之重大。”正是自己的切身经历和对教育事业的深切感知,使得徐老师对教育事业如此执着,对待工作如此得孜孜不倦。
  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决定了学生对知识的吸纳质量。徐老师将《大学》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作为治学格言。他说,“我感到做一名合格教师需把握一个最基本前提:充满激情,珍视责任,甘于奉献!”他每次上课,都着正装,以良好的形象为青年教师树立了榜样。徐老师优秀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博得了众多同学的喜爱。“徐老师的课你不用担心打瞌睡,也不用担心学不到东西”,“管理学在他的课堂上从来都不空泛”,“枯燥的理论都会因为徐老师讲的案例而生动起来”……这是学生们对徐老师的真实感受。他讲授的《管理学》生动形象、案例翔实、妙趣横生,他讲授的《现代管理理论前沿》深入浅出,博众管理学家之长。他主持的《管理学》课程,被评为山东省和国家级精品课程;主编的《管理学》、《企业战略管理》均获得“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建设立项。为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提高业务素质,提高管理学院教学水平,徐老师总是把自己的教案拿出来供大家学习参考,经常与学院青年教师就近期教学计划和教学效果进行交流讨论,要求大家一定要自信地“站稳讲台”。在他的带领下,管理学院工商管理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工商管理专业被评为“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这些成绩,都源于那短短的三尺讲台,“我感谢三尺讲台,她陶冶我情操,净化我心灵;我感谢山东大学这片圣地,感谢这块沃土,使我和像我这样千万青年成长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之才!”
  高等教育体系和体制需要根据时代和环境的动态要求不断改革,不断创新,进而持续性地培养出高素质人才。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实现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创新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徐老师认为:“高等商科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创业和创新精神、管理实践能力和人文科学素养的高级管理人才”。他长期对高等院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质量进行研究,主持的《基于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平台的管理学科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项目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承担的《高等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与实践》、《基于国际化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研究任务均体现了他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求实精神和对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执着,同时也为他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终身学习 与时俱进

  “惟无不师者,乃复能为天下师”。治学以求真,学而无止境!为师者,需终身学习,汲取营养,不断创造,方能反哺后人!高素质教师的衡量标准是:良好的道德素养,宽厚的专业知识,广阔的科学背景,良好的施教技能!——徐向艺
  不断扩张的社会需求对学生的受教育水平和知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为学生知识储备的重要来源,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必须得到最大程度的丰富。“惟无不师者,乃复能为天下师”,每位老师都应处处学习,时时学习。徐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天下师”。他的一位博士研究生说,“我每次去老师的办公室,如果老师没有同他人在谈话,那他一定是在边听电脑播放的学习讲座,边翻阅相关文献”。徐老师常告诫师生要“终身学习”,不断创新知识结构,丰富知识体系,保证自己的竞争优势和竞争能力。徐老师对于学习的热爱和坚持是非常人能比的,他把业余时间全部用在了管理理论的学习和创新上,经常通宵达旦地学习、备课、撰写著作和文章。管理学院的老师常说,“管理学院中的老师,数徐老师最能熬夜”。徐老师通常在熬夜后还能够保持旺盛的精力。他的学习精神也换来了累累硕果,早在1999年,他就编写了《现代公司组织与管理》教材,当时在国内引起很大的反响和赞誉,有9位国内知名专家为该书撰写和发表书评。之后陆续编写了《产业经济学》、《管辖治理——管理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管理学》、《战略管理》、《企业知识管理》等教材。并先后出版了《高等学校教育创新与教学管理研究》专著和《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专著。
  科研工作通常较为乏味和繁重,而徐老师在科研道路上一走就是30年,他常常告诉学生,“只要去做,就有可能成功。不去做,一定会失败!”仅近3年来,徐老师在《中国工业经济》、《经济管理》等国内高水平刊物上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6部,指导博士生、硕士生在核心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40多篇,获奖科研成果共8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7项。徐老师在“公司治理”、“企业组织管理”、“战略管理”等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在“公司治理中股东权益保护”、“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间的关系研究”、“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防范与治理”、“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高管薪酬与股权激励”等领域的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他常说“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在早期,个人电脑没有普及,徐老师很多书稿是用手誊写的,一本厚厚的书稿,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一年写论文的稿纸能有一米多高。以免出版社打字员输入时出现差错,每一个标点符号他都认真、规范地誊写清楚。为此,徐老师的手写书稿深受出版社打字员欢迎。
  科学的管理理论一定是从实践中来,并到实践中去。“管理学是一门科学,管理实践又是一门艺术”,徐老师一贯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他曾为海信集团、将军集团、山东高速公路集团等18家国内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主持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和公司治理、管理创新方案策划,并先后担任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高速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大型企业独立董事和独立监事。徐老师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三个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2006至2008年,徐老师被先后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宝钢优秀教师”、“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师爱如山 潜心育人

  在采访过程中,常常会听到学生讲到,“徐老师对学生太好了”、“像父亲一样”、“很真实的一位老师”……作为“山东大学人格魅力奖”的获得者,徐老师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
  作为一名在高校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的教师,徐老师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由于工作繁忙,他经常是利用假期修改学生论文,利用晚上时间与学生交流探讨。他鼓励学生多做科研,多写文章。每个学生的文章,大到结构布局,小到一个句号,徐老师都会批注修改。曾经,徐老师将一个学生三页纸的论文,密密麻麻地改动了80%,修改意见又另写了一页半。并鼓励学生说,“攀登学术高峰,努力不一定成功,而放弃就等于失败。”徐老师的博士研究生中,有一位韩国留学生,对中国的住宿饮食十分不习惯,徐老师想方设法对这位留学生给予帮助,并亲自去留学生宿舍察看住宿环境。该生的汉语功底差,为了不耽误学生的学习进度,徐老师经常抽时间对其进行耐心指导。徐老师就是用这样的一言一行感动着每一位学生。
  徐老师对学生的关怀是无私的,哪一个学生出现家庭经济困难,他都会无私资助。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爆发后,他曾为一名韩国留学生垫付了5万元学费。在生活上,徐老师对学生更是关爱有加。徐老师不会用过多的言语来关心学生,他与学生之间有距离,但绝对不陌生,反而很亲切。徐老师从不摆院长的架子,比起“徐院长”这个称谓,他更喜欢学生称他为“老师”。“徐老师很少对学生发火,在我印象中,只见过徐老师发过一次火,那是因为那个学生没有按时完成论文,并且学术态度非常不认真”,管理学院青年教师徐宁说。学生们对徐老师的评价是亦师亦父、亦师亦友。每当逢年过节,徐老师总是通过登门看望、电话慰问、召集座谈等方式关心学院的离退休老领导、老教授、老同志。学院副院长卞江长期在西藏大学援藏,无法长期照顾家人,徐老师每逢过节都会去探望卞江的父亲。关爱学生,尊重老领导、老教师,他用行动实践了中华民族的美德。

【供稿单位:校报    作者:王旭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亭亭 丽丽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