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大人物 : 正文

  •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

陈晓阳教授:医学是个大写的“人”

发布日期:2011年05月20日 14:44  点击次数:

  [本站讯]5月10日上午,细雨连绵,记者来到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采访该院党委副书记陈晓阳教授。刚一落座,他就向记者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何为医学?医学属于科学、技术、经验,抑或是其它?陈晓阳告诉记者,在他看来,医学其实是个大写的“人”。研究医学中的人文精神,正是他不变的科研追求。
  陈晓阳,教授、博士生导师,常年从事人文医学研究和教育工作,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是我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国家教育部批准的人文医学博士点负责人。现为山东省生命伦理研究院院长、山东省人文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大学人文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大学医学院医学伦理学研究所所长。曾主持“医学伦理在临床医学和医学科研中的应用研究”、“医患关系的法律调整研究”等科研项目,并主持了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动态博弈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医药流通治理机制研究”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社会文化情景下医务人员组织公民行为研究”。目前,正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新医改方案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若干问题研究”。
  “人文医学其实是门交叉的学科,它包括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法学、医学哲学及医院管理学等等,目的就是通过这种‘交叉’与‘融合’,将人文学科的思想渗透到医学之中,用这种思维来指导医疗活动和医学科研。”陈晓阳介绍,这一学科的关注领域较广,而一些为人们所关注的诸如“克隆人”所涉及的医学伦理问题、“安乐死”所涉及的医学、法学问题以及手术的知情同意问题,甚至医院新的医疗器械、新的药品的临床试验是否符合相关规范等也都属于这一范畴。
  “最重要的还在于突出‘人’的理念。”陈晓阳说,伴随医疗技术的突飞猛进,现代医学的分科越来越细,这常常局限了医生的关怀视野,导致有些医生过于关注自身的研究领域、更重视仪器设备的检测与观察,而对患者更多的体验与诉求有所忽略。有的医生坐诊时只简单问一两句就叫病人去检查,这往往会使仍想进一步沟通病情的患者及其家属产生疑虑乃至不安、不信任感。“患者的疾病有时不仅仅是躯体上的,病痛往往还存在于心理,医务工作者一味地无视,对患者、家属态度欠佳,可能使医患关系变得紧张。”
  “医学离死亡最近、离痛苦最近、离无奈最近,也离真实最近,所以医生应当敬畏生命,对病人发自内心地关爱。”陈晓阳说,在美国纽约东北部撒拉纳克湖畔的一块墓碑上,镌刻着名医特鲁多的一句话――“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或许,这就是人文医学的精神写照,而这也对医生医疗技术、从业道德、职业情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希望遇到一个能够真正关心我,愿意真正了解我的人。我希望他不只能医治我肉体上的病痛,也能解决我心灵方面的问题;我希望遇到一个不会在乎我是谁的医生,不管我有没有钱,他都愿意帮助我,在我最软弱的时刻他能帮助我站立起来,在我最绝望的时候他能让我重燃信心;我希望遇到一个体贴的医生,他能知道我心深处的秘密,能从我微小的一举一动中,洞察我的心,让我有被了解的感觉……”采访最后,陈晓阳念了一段台湾网友创作的名为《我希望遇到一个什么样的医生》的短文,“其实,好医生都应如此,这篇文章值得医务工作者们共勉。”

【供稿单位:大众日报A09版    作者:田可新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亭亭 嘉依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