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大人物 : 正文

  •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

走向理想的精神家园

发布日期:2011年04月28日 09:16  点击次数:


    [本站讯]周向军,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现从事行政、科研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2002、2003年分别获得山东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和山东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8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有10余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
    多年来,周向军教授在学术界可谓威望素著,著作等身。然而与他名字紧密相联的,只有“马克思主义”这个信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他总是借用马克思的名言教育学生,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在选择职业时,遵循的方针是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他对学术的追求,对学生的要求,正如他一本著作的名字——走向理想的精神家园。
    初次领略老师风采
    2009年4月11日,研究生考试面试那天,我走进考场时,看到前方坐了一排老师,本来就非常紧张的我,心里更是砰砰乱跳,脑子里一片空白,心里暗想:糟糕,这次肯定发挥不好了。周老师问了我的名字,然后示意我坐下。我坐下来的时候,看到了周老师和蔼可亲的笑脸。他微笑地看着我,似乎在告诉我不要紧张。就这样,不知不觉,我心里的紧张感一下子消失了。接下来,老师问了几个问题,其中一个我没有把握,一开始回答得磕磕绊绊,周老师一直微笑地看着我,还不时提示我,后来我慢慢理清了思路,把问题完整地回答了出来。现在想想,整个面试过程中,是周老师和蔼可亲的笑容帮助我克服了心里的恐惧,顺利通过了研究生面试。
    在选择导师的时候,了解到周老师不仅是国内马克思主义领域享有盛誉的学术权威,而且在为人治学方面堪称楷模,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周老师作为我的导师。因为在我看来,做周老师的学生,不仅能学会做学问,更重要的是,能学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幸运的是,我最终如愿以偿。成为周老师的学生后,我联系周老师准备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记得我当时给周老师写了一封邮件,简单地介绍了下自己。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周老师当天晚上就给我回复了,勉励我“从现在起,就下工夫学习”。作为一位知名教授和院长,周老师工作繁忙,却能抽出时间这么迅速地回信,这让我倍感惊喜。
    后来,我偶然看到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上课时间表。2009年5月8日上午,周老师有一节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专题课,我欣然前往,希望能得到周老师的指点。难以忘记,周老师的选修课,吸引了如此多的人旁听;难以忘记,周老师深入浅出的讲授,激情四射。课后,我找到周老师说明了来意。周老师很高兴,微微的笑容,还是那么平易近人。他一方面跟我聊了读书的问题,从读书方法到需要读的书目,另一方面介绍了他的研究方向,问了我的学习兴趣点,聊了足足一个小时。临别时,周老师送给我三本他的书,《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研究》、《精神文明发展规律论》和《人际关系学》,这让我喜出望外。后来得知,周老师在和我交谈之后,就匆忙去了机场,赶赴东北某大学作学术报告。每每想到这里,我心中的感激之情就溢于言表。
    2009年9月10日,教师节,我跟同门师兄师姐一起去看望周老师。周老师和我们促膝交谈,详细询问每个人的情况,从研三师哥师姐毕业论文的进展,到研二师哥师姐论文的选题,再到我们研一新生的入学适应情况,让我们所有人都感到无比温暖。回来的路上,我心里暗自庆幸自己的选择,为拥有周老师这样的导师而自豪。
    生活中走近老师
    开学以后,在课堂上,我们聆听了周老师精彩的讲课。他带着胶东口音的普通话幽默又亲切,每一节课都让我们在探索中学到很多东西。大家都非常喜欢听周老师的课,有内容,有情趣,有哲理,上他的课是一种享受。深入浅出的讲解,娓娓道来的语言,循循善诱的引导,给人以春风拂面的感觉——舒服而惬意。学生有问题请教,他总是耐心、细致地进行解答。周老师非常推崇研究式教学,一改以前上课老师一直讲、学生一直听的填鸭式的死板模式,让每个人讲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进行交流、探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在他的课堂上,同学们总是听得津津有味,往往能围绕一个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周老师还经常鼓励同学们要有信心,要有张有弛地学习,保持清晰的思路。
    在学习上,周老师既强调细节,又强调给予学生宏观指导。他说过,读大学,重要的是学习方法,以此鞭策学生们改善思维方式,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入学之初,他督促学生们认真读书,寻找兴趣点,尽快确定论文题目。他经常教育我多读书,多思考。我的几次论文选题都不尽人意,难免有些急躁。这时,周老师鼓励我,“在选择中学习,在学习中选择。要把选择的过程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就这样,我的毕业论文题目由马克思主义内涵转到范畴理论,再到“德里达的马克思主义观”,最终定在“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体系”。2010年2月23日,寒假期间,周老师打电话询问我的读书情况,耐心地和我探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周老师对学生的无限关心。2010年7月8日,暑假来临之际,周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指着一大包书告诉我,“这些是有关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体系的书籍,你带回去看看,这就是你暑假的任务”。
    在生活中,周老师平易近人,丝毫没有教授、院长的架子,更多的是以一位长者的身份热心解答学生疑问,直到学生满意为止。他关心爱护研究生同学,十分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每每见他,他总是笑容可掬,让人倍感亲切;每每打电话,他总是那样的随和,从来不要求过多的礼节。学生可以放心地把周老师当成朋友,“良师益友”一词一点都不为过。他经常在课间、课后与学生交流,询问学习、生活情况。对于一些做学生干部的学生,周老师千叮万嘱,“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学习工作两不误”,勉励他们通过为班级、学院服务积累、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冬天严寒,周老师提醒大家“预防感冒”;夏天酷热,周老师要求大家“防暑降温”。此外,周老师还积极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心理和就业中的实际困难,他经常说:“马克思主义学院是一个大家庭,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一定要互敬互爱,互帮互助。”
    周老师到过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许多国家,考察这些国家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研究方法和方向,他一直教导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都是学习。”
    最难忘“研究生指导笔记本”
    周老师身边有许多笔记本,有关于学院工作的,有关于科研想法的,有关于读书心得的。对研究生来说,最难忘的是他的“研究生指导笔记本”。这个笔记本上记录着何年何月何日何地与哪个研究生交谈,上面整整齐齐地写着交谈的主题、谈话的内容、老师的建议、下一步的工作等等。待到下次见面时,周老师会拿出笔记本,查看最近与学生交流情况的记录,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周老师坚持做研究生指导笔记,已有很多年了。据说,有一位研究生师姐调整导师时,提出非要周老师作她的导师不可。她最重要的理由就是曾经看到周老师的“研究生指导笔记”,认定周老师是一位对学生十分负责任的老师。事实确实如此。后来,这位师姐在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顺利考上了北京大学的博士生。
    用勤奋诠释科研精神
    长期以来,周老师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行政、教学、科研三不误,勤耕不辍,先后讲授本科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四门课程,审阅本科生课程论文300余篇,指导培养硕士研究生39名、博士研究生15名,指导硕士生毕业论文30篇、博士生毕业论文10篇,主持或主要参与完成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出版著作20部(含合著、主编),有10余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周老师治学严谨,恪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严格审核和把关研究生的科研和学术论文,仔细审阅学生们的论文,用词不当、标点符号错误等细节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他对研究生提出要求:首先要重视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以诚实的态度对待科学研究;其次要对文本全面掌握、深入分析,有原始资料就不用二手资料;另外要坚持学习外语,时刻关注国外学术研究动态。周老师曾对学生讲:“科研的道路就是勤奋,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供稿单位:校团委 《青年园》编辑部    作者:张传泉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亭亭  】

相关推荐: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