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大人物 : 正文

  •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

跟着兴趣做研究 殚精竭虑忙教学

发布日期:2010年06月09日 09:12  点击次数:


    [本站讯]他出生在山东省沂蒙山区,那里山清水秀,拥有独特的“崮”形地貌;民风淳朴,是三国奇才诸葛亮的故乡。
    他曾有过各种身份:当过农民,做过工人,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当过13年的助教,又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教授……是一心一意做研究的学者,也是传道解惑的教师,还是一直带领团队取得新成就的带头人。
    他,就是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孙康宁。
    2010年,55岁的孙教授研究成果显著,荣誉头衔也纷至沓来。
    从打铁走上的学者之路
    在千佛山校区西配楼的工程陶瓷省重点实验室里,孙教授看到我们的第一件事是去找抹布擦茶几和沙发,“这几天扬尘,办公室全都蒙了一层土”,孙教授一边擦着一边笑着说,并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第一次采访他让我们感受到了亲切、热情。
    1990年,已经留校12年还是助教的孙康宁,开始了自己毕业留校后所做的第一个重点科研项目“螺旋金属丝拉拔工艺与陶瓷模具”,当时经济发展的巨大需求,要求螺旋金属丝能够大批量高效率生产,然而当时的工艺和相应的模具都很难达到这一要求。孙康宁和同事们不仅突破了这一技术难关,并且进一步拓展了研究方向。这一项目不仅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也打开了孙康宁的科研思路。“金属丝拉拔工艺成功了,但是当时的模具达不到应有的寿命要求,因此我们就开始做模具,并且延伸到材料领域。”
    然而回想起初次涉及这个领域的时候,孙康宁说到了那个年代特殊的“国情”,才造成了如今的这一番成就。
    孙康宁进工厂的时候还是文革时期,一共只有四十多个人的车辆厂,他做的是钳工和电工的活,那是很辛苦的,每天几乎都是超负荷的劳动。对于那时候的记忆很多都停留在怎么填饱肚子上了,当时每个月发35斤粮票,“每斤粮票大约是六个馒头”,孙康宁用手比划着馒头的大小,回忆着年轻时候的日子,“对一个从事重体力工作的青年人来说,六个馒头一天三顿饭根本不够吃。”
    就是在那样的条件下,工厂破天荒第一次有了可以推荐上大学的机会,按照当时计划,上大学可以进入锻压专业。而当时很多人觉得这个专业太辛苦,觉得锻压实际上也就是“打铁”,并没有什么前途。而孙康宁经过自己出色的工作赢得工友们的一致推荐,对他来说,能上大学就是很好的机会了。当时大学生享受国家每月补助18.5元,35斤粮票,能够满足基本的温饱,“当时学习氛围已逐渐转好,环境轻松,自由学习”,他在大学期间学习一直都很刻苦,而且成绩也非常不错。到了毕业时候,选择的方向可以是去机关、考研究生、工作或者留校,但他服从学校的安排留在了学校,虽然不是自己最想去的专业,他进了金工教研室,开始做辅导员和基础课教学工作。就是这样一次一次在非自己的主动选择中,走上了自己的学术研究之路。孙康宁说起这些已经是满脸释然,虽然非自己所愿的选择,但“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他笑着这样总结自己的研究工作,也正是这种工作态度才逐渐有了今天的成就。
    自初次研究小有所成之后,孙康宁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就不断扩展,他并不是做某项研究一成不变的,“对什么感兴趣就做什么,研究的领域比较广泛”,他逐渐将研究转向工程陶瓷与复合材料、纳米陶瓷、纳米生物复合材料、生物医学材料等新材料领域。并且先后担任了金工教研室主任,无机非金属教研室主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料液态结构及其遗传性实验室副主任和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工程陶瓷实验室主任等。
    始终未变的是教师责任
    不论研究方向变了几变,成果共有多少,去过多少地方,领过多少奖,孙康宁始终未变的是他作为大学教师的身份,而他也从未辜负作为一名教师的神圣职责。大学教育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教研合一,“教研合一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教研分开实际上是不行的”,孙康宁说到,他能够在教学上常讲常新就得益于自己科研中的心得体会,“要经常有新案例新想法,否则学生不愿意听啊!”
    最开始的金工教研室除了金工课教学外,只是一个专门研究陶瓷刀具的研究室,研究的内容还谈不上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孙康宁在金工教研室的时候虽然年纪轻,但1994年已经是主任了,他和同事们通过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领域拓展,在领导的支持下,开始试着设立一个新的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就慢慢成形,主要方向是高技术陶瓷,并开始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不断拓展的研究领域和教学方向,使得整个学科框架也日渐完善。继1995年通过努力成功建成了山东省陶瓷重点实验室,又先后争取到硕士、博士授权。合校之后,学科发展更是得到了很大的助力。从2004年开始,孙康宁教授做为指导教师承担了多项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山东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作为跨学科创新训练项目总负责人管理各级项目50余项。这个跨学科创新项目聚集了来自机械、材料、医学、信息、物理、生物、化学等相关学科的几百名学生在这儿学习,“交流合作和学习效果都非常好!”他这样一脸自豪的讲自己带的学生们。
    不断进取的团队带头人
    孙康宁如今依然每天工作繁忙,“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是孙康宁和团队成员打趣自己忙起来时候的笑语,却又无比真实的反映了他们的工作情景。几十年如一日地在教学岗位上,孙康宁从未松懈,一直坚持在教学的第一线,直到如今。长期从事教学研究的他,领导着“工程材料与机械基础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国家级精品课程”《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编写了不少基础课教材,其中包括国家“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现代工程材料成行与机械制造基础》、《工程材料及其成形技术基础》等。如今,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已经是热门专业之一,被评为国内A++专业,今年又被推荐申报山东省品牌专业,发展前景良好,学生不论考研还是就业,都非常受欢迎。孙康宁和他的同事们也早已是桃李满天下。“合校已经十年整了!”说起最近十年的发展和变化,孙教授感触颇多。他说,目前在山大的大平台上,面向全国的教学研究视野更加开阔,硬件条件和软件都好了很多,生源越来越好,对于整个学科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力。到目前为止,效果很好,也很有收获。当然,多校区办学也需要进一步发挥学科交叉的优势,做到真正的融合。孙教授最后谈到本专业的发展方向时豪情满怀的说:“我对于我们专业非常有信心!相信会越来越好!”]

【供稿单位:山东大学报    作者:封小萃 赵晓妮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莉荔 邢晶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