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大人物 : 正文

  •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

名师孙康宁:创新做教研 谦和带团队

发布日期:2009年09月23日 09:41  点击次数:


    [本站讯]1979到2009的这30年,是中国波澜壮阔的30年。对于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孙康宁教授来说,这30年却多少有些平淡,因为这30年里,孙康宁的身份始终如一:大学教师。
    然而,三十年的平淡之中,孙康宁用自己脚踏实地的坚守和付出,为“大学教师”这个字眼加上了诸多意义丰富的注释和点缀:“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宝钢教师奖”获得者;两次受聘为教育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由他主持的“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他领衔的“工程材料与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山东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
    2009年9月,孙康宁被评为“第五届国家级教学名师”,这无疑是对他“大学教师”身份的又一个分量颇重又别具意义的注释与认可。
    学术:从“打铁”开始的跨学科之旅
    在上大学之前,孙康宁在农村种过地,在工厂做过工,能到大学上学,他感到相当幸运。由于他当时所学专业为锻压,旁人看来无非打铁炼钢,毕业出来能有个工作已经相当不错了,然而正是从“打铁”开始,孙康宁踏上了他的学术之旅。
    1979年,从山东工学院毕业的孙康宁留校任教,开始承担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当时正处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百废待兴,大学教育也是如此。此时的孙康宁感到自己不能只做单纯的教书匠,学校成立金工教研室后,他参加了教研室的工作。1994年起,孙康宁担任教研室主任,在教研过程中,不断有材料、机械、医学、生物、化学、信息技术等不同学科的教师加入进来,研究范围也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工程领域。这段跨学科的交流和学习经历使孙康宁受益匪浅,学科的交叉拓宽了他的知识面,完善了他的知识体系,也奠定了他未来的研究基础。
    1997年,孙康宁晋升教授,其研究方向为金属工艺学、陶瓷基复合材料、生物材料和纳米材料。2005年起,他担任材料液态结构及其遗传性实验室副主任和工程陶瓷实验室主任,前者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后者为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到目前为止,孙康宁教授直接培养和正在培养的硕士、博士和博士后有四十多人,经他指导过的各类学生不下千人。
    教学:常讲常新
    尽管搞了不少科研,做过不少项目,获得很多科研奖励,但对于基础教学工作,孙康宁教授不但没有放下,反而出于对教学的热爱投入了更多精力。在教学过程中,他一方面不断学习并传授新知识,另一方面又常常会在授课过程中受到学生的启发,对现有认知进行再思考。教学相长,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孙康宁教授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止。
    孙康宁教授的教学极具启发性,材料学院的刘鹏对此印象深刻:“孙老师总能用简明的语言把看似复杂的东西讲明白,逻辑严密,重点突出,这让我们很佩服。”
    正是在从不间断的实践过程中,孙康宁教授真正做到了教学和科研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他本人成为了教育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由他主编或主审的基础教材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其中包括“十五”国家规划教材《现代工程材料成形与机械制造基础》,由他主持的《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则被评为了“国家级精品课程”。
    《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由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践两部分组成,是工科各专业必修的制造技术基础课。由于长期从事教学研究,孙康宁对理论知识的讲授早已驾轻就熟,他在给每届学生讲课时,总会增添新知识和新案例,常讲常新。此外他还担任着工程训练中心的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该中心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这为他带领学生参与实践与创新创造了极为便利的条件,有效的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零障碍贯通。
     工作:“两眼一睁,忙到熄灯”
    编写教材,做学术研究,承担科研项目,主持实验室工作,还要率领团队、指导学生,可谓头绪纷繁,然而孙康宁教授总是事无巨细,亲力亲为。这使他总是非常的忙碌,材料学院研究生炊鹏飞告诉记者,他随时都能见到孙老师,因为孙老师天天泡实验室,“孙老师来得早,走得晚,上午、下午、晚上,比谁都待得久”。按照孙康宁教授自己的话来说,这叫“两眼一睁,忙到熄灯”。
    二十多项专利,二十余项教学科研成果奖励,一百多篇论文,以及纷至沓来的各种光环,面对这些,孙康宁教授表现得很淡定,因为荣誉之于他,似乎只是水到渠成的东西,他享受的是整个创造的过程,尤其是分享学生的进步与成绩。
    从2004年开始,孙康宁教授作为指导教师承担了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山东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作为跨学科创新训练项目总负责人管理各级项目50余项。这个跨学科创新项目接受来自机械、材料、医学、信息、物理、生物、化学等相关学科学生的申请。在孙康宁教授工作的工程陶瓷实验室和材料液态结构及其遗传性实验室,也因此聚集着一批来自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学生,他们需要在此通力合作,集众人之力完成训练、做出成果。
    孙康宁教授举了个简单的例子,例如用于人体的人造骨组织,不仅要考虑能够使用哪种材料,还要考虑到人体可能产生的排异反应,从而需要将材料学和生物学的知识紧密结合。
    哪些学生在实验室做出过精美的瓷器,哪些学生获得过大学生创新项目奖,哪些学生捧得过“挑战杯”的奖杯,孙康宁教授如数家珍般道出学生们获得的成绩。这些都无疑是对他忘我工作极大的肯定。
    团队:“事情成了,大家受益”
    十年以前在做跨学科的事情,十年以后还在做跨学科的事情,对“团队”二字,孙康宁体味颇深。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他总是不停地向记者提及团队合作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孙康宁教授现在领导的团队——“工程材料与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刚刚被评为山东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据悉,该团队已获评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团队,正式消息也将在近日公布。该团队有成员12人,在8名核心教师中,有6人是教授,可开设各类课程20余门。
    该团队是在工程陶瓷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形成的,实验室里常常要进行跨学科的实验项目,需要来自不同学科的教师率领来自不同学科的学生分工协作,大家共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孙康宁教授对此很满意:“我们在一起很愉快,大家一起做事,事情成了,大家一起受益”。
    “孙老师平易近人,对同事总是很和气,也乐于在学术研究方面启发我们这些年轻教师的思路,尽管大家对问题常有不同的看法,但我们总能以讨论的方式来解决,大家齐心协力。”年轻教师李爱民说。
    人多了,思维更加活跃,思路逐渐打开,大家的进步都很快,整个团队在孙康宁教授的带领下搞科研、做项目、研究教材与教学,搞得生机勃勃。
    孙康宁教授身边的人都知道,孙教授除了是个教学能手,还是个体育健将,年轻时曾习武十年,然而后来事情多了,很多事情也就放下了。琐碎的日常工作,正在进行的课题和实验,教材的编写,教学方法的讨论,接下来仍然有许多工作等着孙教授去完成。
    目前学校正在讨论在低年级本科生中试行“通识教育”,让学生获得“全人”教育,受学校委托孙康宁教授正在工科部分开展前期调研和探索工作。面对时间表中的这项新任务,孙康宁教授感到重任在肩,正在积极组织调研和讨论工作。
    对于孙康宁教授来说,30年只不过是个驿站,学生是新的,时间表是新的,在未来的教学与科研之路上的每一个脚步,也都是新的。]

【供稿单位:宣传部 新闻中心    作者:张慧娟 骆飞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莉荔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