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期间,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孔子学院在Bozidarac文化中心举办了以“中国春节”为主题的文化活动,涵盖太极、书法、剪纸、茶艺、汉语体验课、中国新年讲座等环节,吸引了众多当地民众和学生参与。作为孔子学院的一名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教师,我也有幸参与举办了这场别开生面的春节文化活动。
清晨,我们早早来到活动现场,挂起一串串红灯笼,贴上精美的“福”字和喜庆的春联,把整个大厅装点得年味十足。还没等布置完,就有当地的民众迫不及待地走进来,脸上洋溢着好奇和期待。


书法体验区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参与者们手握毛笔,小心翼翼地书写着寓意吉祥的“福”字,一笔一画间,感受着中国书法的独特韵味。剪纸环节,红纸翻飞,剪刀轻快地游走在指尖。大家专注地剪着“鱼”和“福”字,一张张精美的作品承载着他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汉语课上,“你好”“谢谢”“你叫什么名字?”……通过简单的问候与对话,他们在欢声笑语中迈出了学习中文的第一步。
茶艺展示环节,是我最紧张的一部分。虽然之前练习过无数次,但站在台前,面对着一群充满期待的外国朋友,我的手竟微微颤抖。深吸一口气,我尽力让自己平静下来,轻轻铺开茶席,调整茶具的位置,缓缓注水、洗茶、冲泡……每一个动作都尽量做到流畅优雅。

现场很安静,大家都专注地看着我的动作,不少人举起手机拍照、录视频。当清澈的茶汤缓缓注入杯中时,忽然响起了一阵掌声——我有些受宠若惊,抬头望去,看到几位塞尔维亚朋友微笑着向我点头,眼神中满是鼓励。我也跟着笑了,紧张的情绪终于放松下来。
当第一杯茶递到观众手中时,我悄悄观察着他们的反应。一位金发女士轻轻抿了一口,然后微微皱眉,似乎在认真品味。接着,她缓缓地点了点头,对身旁的朋友说了几句塞尔维亚语。随后,两人同时冲我竖起了大拇指。我终于松了一口气,嘴角也不自觉地扬了起来。“这茶……很温暖。”一位年长的先生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道。我知道,他不仅是在说茶的温度,更是在说这场文化的相遇。
一天的活动结束后,我站在会场门口,看着人们依依不舍地离去,手里还拿着他们亲手写下的“福”字、剪出的“鱼”,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这一刻,我突然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就在于它超越了国界,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再遥远。
从山东大学走向世界,我不仅仅是一名中文教师,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山大赋予我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一种责任——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让中国文化在异国他乡绽放光彩。我想,这正是国际中文教育的意义,也是我此行的初心。我相信,这份关于春节的记忆,会在许多塞尔维亚朋友的心中,生根发芽,开出理解与友谊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