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趵突泉校区校医院正式开始迁入新址(槐荫路西头原耳鼻喉重点实验中心)。记得在2月的最后一天清晨,校医院趵突泉院区走廊内已是一派繁忙景象。为顺利完成搬迁工作,校医院提前统一部署,中心、千佛山、兴隆山三个院区的护理团队响应护理管理办公室赵敏主任的呼吁和号召,在区域护士长的带领下,组成“帮扶小分队”,到趵突泉院区协助搬迁工作。各科室的主任、业务骨干和趵突泉院区的所有工作人员全部到位。信息工程师、综合办公室、物资管理办公室一直坚持在搬迁现场,帮助调试设备、协调车辆路线。3月3日,所有科室顺利完成搬迁任务。
作为一名预防保健科的护士,校医院此次搬迁让我深切感受到“一方有需,八方共济”的协同力量——来自各院区的同仁们清晨便齐聚于此,用专业与默契诠释着院训中“协同为要”的精神。那些曾令我踌躇的疫苗打包难题,在同事们井然有序的分工中迎刃而解。四十余个封装严密的纸箱沿墙而立,“疫苗冷藏箱”“接种器材”“档案资料”等标签贴得整整齐齐,有序排列,处处彰显出“专业为基”的素养和水准。
我与仇岩主任逐项核验冷藏设备里的疫苗库存与存储温度。指尖掠过零下二十度的冷霜,呼吸在口罩后凝成白雾——这些承载着学校师生健康托付的”生命之盾“,容不得分毫差池。“3号冷链箱温度稳定,免疫规划疫苗全部就位。”李护士的汇报声沉稳有力。走廊尽头,护士长轻轻揭下墙上斑驳的接种流程图,将其缓缓卷起收入打包箱。那些被岁月磨亮的候诊椅、窗棂间跳跃的晨光,逐渐化作老楼馈赠的温情记忆。
正午时分,专业冷链运输车队驶入旧院区。身着制服的搬运团队将裹覆三层保温材料的疫苗专箱仔细、认真地安置于恒温车厢。全程云端温度监测系统同步启动,为这场“生命守护者”的搬迁提供科技护航。运输车缓缓启程,驶向校医院新址。这场搬迁不仅是空间的转移,更是服务能力的跨越式升级——未来,师生可通过智能预约系统精准安排接种时段,减少候诊时间;新增的综合服务一体机可自助打印接种记录、接种证明查验、自助建卡、疫苗相关知识等信息查询及操作,将让预防接种服务更便捷易行、更具人文温度。
步入新落成的预防接种门诊,通透的窗户将早春阳光引入诊疗区,智能分诊系统与标准化接种室相映生辉。我们在工程师指导下调试着全新的疫苗冷藏室——物联网温控、应急备用系统等配置,让“专业为基”有了更有力的支点。整理档案时,一份2010年的知情同意书从文件夹滑落,家长签名栏旁稚嫩的涂鸦小犬,恰与窗外新栽的绿植相映成趣。这份跨越十五年的温情,将在智慧化环境中延续“特色为本”的服务传统。
夜幕降临,晚风掠过新挂的“山东大学校医院”铜牌,我们深知,校医院“服务为先、专业为基、特色为本、协同为要”的院训,必将引导我们以更精湛的医疗水平、更精准的预防保健,服务好每一位师生员工和社区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