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人才成长示意图”的形成和应用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12日 08:32 点击次数:

我从1974年底留校以来,给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都上过课,也指导过博士后的科研和论文撰写。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我深深体会到人才成长理念的重要性。

前人有许多关于人才要素的论述。唐代刘知几曰:“史有三长:才、学、识,世罕兼之,故史者少。夫有学无才,犹愚贾操金,不能殖货;有才无学,犹巧匠无楩柟斧斤,弗能成室。善恶必书,使骄君贼臣知惧,此为无可加者。”才者,才能、能力;学者,学问、知识;识者,见识、眼光。刘知几的“人才观”,被誉为不刊之论。清代诗人袁枚曰:“作史三长:才、学、识,缺一不可。余谓诗亦如之,而识最为先;非识,则才与学俱误用矣。”特别指出“识”的重要性。清代史学大家章学诚在刘知几的基础上,补充了一个“德”字,强调史家的道德感与使命感。梁启超重新论述了史家的“才学识德四长”,他认为:“刘知几虽标出三处长处,但未加以解释,如何才配称史才、史学、史识,他不曾讲到。章学诚虽讲到史家心术的重要,但亦说得不圆满。”梁启超比较全面圆满地论述了“才学识德四长”。郭沫若进一步把这种“才学识”的人才观扩展到所有领域,而且强调:“作任何艺术活动、任何建设事业,均缺一不可。”当代数学家王梓坤的《科学发现纵横谈》全书,即从古今中外各种事例中论述德识才学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结论是:“兼备德识才学,对一名科技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请注意,他在称道上,已经把“德识”冠于“才学”之前。“德识才学”皆备,这才像《红楼梦》里薛姨妈说宝黛婚姻所言的“四角俱全”。

“德”对一个人的贡献大小、成就高低而言,似乎可有可无,实则却是其决定性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自古以来,就讲究“德才兼备”。有人总结说:“德才兼备的人是精品,有德无才的人是次品,有才无德的人是危险品,无才无德的人是废品。”不无道理。

196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前苏联物理学家兰道,很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他把人才分作“四类”,我根据他的描述,更具体形象地绘出“人才分类图”四种情形(四种人才分类图的颜色也为我所作,便于区别和醒目),并略作说明:

图1

图2

图3

图4

第一类为“正三角形”(如图1)。下面的底边表示知识面广博、基础雄厚,上面的尖顶表示思路敏锐、眼光犀利。当然这是最好的一类。

第二类为“两个三角形的底部重合”(如图2)。上面的尖顶表示思路敏锐、眼光犀利,下面的“尖尖”表示知识面狭窄、基础薄弱。这一类有长有短。思路敏锐但基础薄弱的人容易好高骛远,应该加强基础训练,加强基本功练习。这种人比以基础见长的人容易有新的想法,较有创造性。

第三类为“两个三角形顶尖相对”(如图3)。上底表示思路迟钝、眼光笨拙,下底表示知识面广博、基础雄厚。这一类也是有长有短。这种人比较扎实,功底较好,但缺乏见识,较少创见。

第四类为“倒三角形”(如图4)。上面的底边表示思路迟钝、眼光笨拙,下面的“尖尖”表示知识面狭窄、基础薄弱。当然,这一类是最差的。这一类如果只从两个主要方面看,只有短处没有长处;但事情都是有变化的,丑小鸭也能变白天鹅,最差也能变好,也不要气馁。

兰道说,如果让他招考研究生的话,最好的固然是第一种,不得已而求其次的话,他宁可要第二种即菱形所代表的那种,而不要后两种。可见,兰道是非常重视思路敏锐、眼光犀利、理论素养强而富有创造性的人才的,这和我们历代的人才观重视“识”的重要性是非常吻合的。人才是复杂的,能力也是很难完全量化的,思路迟钝的人实际上也能大有作为。我们应该从精神实质上去理解“人才分类图”,认识到见识和眼光在人才成长中是多么重要。这方面有所欠缺的人,应该有意识地增强相关修养和能力。我有一位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的学生,别人都认为她刻苦努力有余但理论识见不足,她自己也一度这样认为。我一直要求她加强理论修养,思路要敏锐,眼光要犀利。最后她的博士论文仅仅理论总结部分就写了十几万字,置于全文之前,几乎有振聋发聩之效,弥补了她理论识见的薄弱。

我曾经把刘知几的“三长才学识”的“人才观”,附会到兰道人才分类图上:才、学两点组成正三角形的下底,而“识”就算正三角形上面的尖顶,“才学识”三点也组成了一个“正三角形”。胡适说:“为学要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金字塔,底要广大顶要高,这也似一个正三角形。刘知几、胡适、兰道,三者虽涉古今中外,但可以说英雄所见略同,在“人才观”上有“灵犀相通”之处。胡适在才学识之外,还强调一个“运”字。“运”者,时运、时机也。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一个人的成功,也受各种外部环境、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影响,所谓“时势造英雄”是也。但我们不要空等环境和条件,首先要“此日准备好身手”,才能“他年战场获锦归”。机会有时候缥缈神秘、稍纵即逝,我们要眼疾手快,机会一到来就要紧紧抓住,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机遇也是靠自己去发现和把握。刘邦仅仅比秦始皇小三岁,秦始皇几乎辉煌了一生,而刘邦是在秦始皇死去以后才逐步辉煌起来的,且总共算起来也就十年的光景。刘邦可以说是等待了半辈子,但机会来了,便成就了影响至伟的汉家天下。

世界永远充满机遇,未来永远值得期待。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也要有这种信念,才能永远充满激情,永远充满力量,永远不怕挫折。机遇和期待,常常处于茫茫之中,常常藏于荆棘之内。机遇是在不断寻觅中逐步发现的,期待是在不断奋斗中逐步实现的。要永远奋勇前行,唯有如此,才可能成为时代的宠儿,才可能成为攀登上绝顶的成功人士。

综合前人的见解,加上我自己的思考,我绘制出“人才成长示意图”:

周遭的圆圈表示“德”,它制约着才学识,特别重要。圆圈中内接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表示才、学、识,上顶尖表示识,下面两个顶点组成的横线表示才学组成的基础。中间的阴阳鱼圆点,表示“运”:处于核心位置,显示其也很重要;微小而飘忽不定,显示其玄妙难测,具有不确定性,但有心人见其一闪现,就迅速牢牢捉住。我在《论学诗》中曾写道:“人欲成大器,德运才学识;五者俱备齐,成功自临矣。”说的就是这张图的思想,不过为了叶韵,德识才学运的次序有所调整而已。

我在教学中,非常注重这种人才成长理念的探讨和传授。我曾给文史哲研究院的研究生讲过“治学三十六策”,给我的研究生进行过“与研究生谈治学”“与研究生谈论文的写作”的指导。我组织研究生一块研讨有关人才成长、治学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由我主讲,有时还请这方面比较有成绩的老研究生具体介绍自己的经验体会,听课的同学们感到很亲切具体,受益匪浅。有不少人还专门对我进行了采访,撰写了一些介绍我谈培养学生和治学方法的文章,引起很多人的关注。学生们比较普遍地认为,我的这些有关人才成长、治学态度和学习方法、写作方法的内容对他们还是很有好处的。给他们一个点石成金的手指,比给他们一块金子要好多了。我的研究生在论文写作中,很注意这些学习方法和写作方法的运用。

人才培养和论文写作也是一门学问。就说论文写作吧,会写的可以点石成金,不会写的对着金矿也提炼不出金子来。我的研究生有的获得全国百篇优秀论文奖,有的获得全国百篇优秀论文提名奖,有的获得山东省或者山东大学的优秀论文奖,或者毕业后在科研和教学中有较大成就,这都跟他们具备了较好的人才成长理念、掌握了较好的治学方法有不少的关系。元好问《论诗》曰:“鸳鸯绣出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我们作为教师,不但要“绣出鸳鸯”,而且要把“金针度与人”;作为学生,不但要看到“绣出的鸳鸯”,还要探究出“金针”是如何“绣出鸳鸯”来的。我曾经被教育部和国务院学术委员会授予“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被山东省学位委员会和山东省教育厅授予“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被山东大学授予“山东大学首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等称谓,跟我在研究生培养中比较注重人才成长、治学态度和学习方法,因而培养出较为优秀的学生来,还是有些关系的。

院里领导有时候也让我给新生专门介绍这些心得体会和学习方法,新入校的同学还是很感兴趣的,认为对他们入学后的学习很有帮助。近几年我给尼山学堂的同学上《世说新语》的课,我把有关人才成长、治学方法的内容融入到课程之中,还要求他们都要写一篇有关《世说新语》或六朝时期的论文,同学们感到收获挺大。他们写的有关论文,有些都达到了发表的水平。有些同学对我说,他们毕业后,在科研和教学中,还不时地运用这些方法,感到很有效果;有的还向他们的学生转授这些方法,也很受学生欢迎。

文章发表于2024年5月29日《山东大学报》第15期


【作者:徐传武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赵方方 陈怡晓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