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大人物 : 正文

  •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

蒋民华:永远的父亲,永远的师者

发布日期:2012年05月11日 15:41  点击次数:

\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一直以来我还是没能适应没有父亲的日子,经常在梦里见到他。父亲刚离去的时候,在市场上看见他最爱吃的螃蟹、海鲜,或是在街头水果摊上看见新上市的瓜果,闻到烤地瓜的香味,我都会眼睛湿润,心里发紧。每当我走进他的办公室,看到书房熟悉的陈设,总有“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感觉。父亲给予我太多,而我却无以回报。
  父亲一生坎坷。他自幼家境贫寒,幼年丧母,1952年考入山东大学。当年高考时父亲老家临海没有考点,要坐8、9个小时的汽车到300公里外的杭州应考,当时从临海来的考生都被安排住在浙大老校校区的教学楼里。没有床,就在地板上打地铺,对于学习成绩一贯优异的父亲来说三天的高考波澜不惊,算不了什么,难熬的是等待发榜的两个月——高考完本应回家轻松几天,因为没有钱,只好望车兴叹,呆在浙大校园里打发日子,一住就是两个多月。收到正式通知书后,就直接去设在上海昆山路原东吴大学法学院的山大新生接待站报到,集体坐火车去青岛,从而开始了在山东大学的学习生活。上学四年期间父亲完全靠奖学金维持生活,因为筹集不到回家的路费,没能回过一次家。他利用假期泡在学校的图书馆、自习室里苦读,成为当时学校为数不多的全优生。正是这样的环境与经历造就了父亲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性格。他戏称自己的一生是“一字人生”。一是,他上小学、中学、大学,中间没转过学也没间断过学习;二是毕业以后,一直在山东大学工作了五十五年,加上读书四年,共五十九年;三是他一生仅从事一个事业,即晶体的研究工作,包括当老师、搞科研、做实验,都是与晶体相关。而在我看来父亲的一生“形式简单”,内容却十分丰富。
  在外人眼中父亲是著名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研晶育人一生无悔,业精德劭矢志不渝;在我的眼里他永远都是和蔼可亲的慈父。他爱孩子,只因为我们是他的孩子,对我们的错误他总是给予太多的包容。他对我们的爱,甚至可以说溺爱,我和姐姐即使犯了错误,父亲也从未动手打过我们一下,而是耐心地教诲,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我们口服心服,对于我们的人生重大选择他都是给予理解和支持。和很多中国的知识分子一样,父亲在家里十分随和,毫无架子,我们在他闲暇时对他可以没大没小,极其随便。有时我和他的学生私下称他为“老头儿”,他欣然接受,并且乐在其中。他对第三代更是千般宠爱,百依百顺。记得姐姐的女儿月月从一个月大就来到我们家,父亲对她是疼爱有加,一有空就像老顽童般地跟孩子讲故事,做游戏,一起玩。月月小时候非常调皮,特别喜欢给姥爷“理发”,让他低头,然后用梳子使劲拽他的头发,他疼得直咧嘴,但依然笑逐颜开,满心喜悦。我女儿芃芃在填报大学志愿时,尽管我看得出来,他十分想让外孙女从事与晶体相关的材料专业,希望能“后继有人”,于是给她介绍晶体发展的历史、研究进展、发展方向,想以此引起她的学习兴趣,但是芃芃最终还是选择了她自己认为崇高而神圣的事业,立志当一名医生。对于孩子的选择,父亲还是满心喜悦与尊重,他说孩子只要有兴趣就一定能学好,还特意写了一篇散文《医学院之缘》——“外孙女芃芃考上了山大医学院,这是家中几代人出了第一个学医的大学生,也延续了我们的医学院情缘……”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父亲对生活充满热爱。他有着丰富的生活情趣,知识面广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晓历史,精通时事。他喜欢旅游,熟知各地风土人情,大家到一个地方都喜欢听他对当地历史名胜的介绍,戏称他为“超导”(超级导游)。他热衷爬山,喜欢在大海里畅游。他有着过人的记忆力,年过七十依然思维敏锐,学术思想活跃,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从未学过拼音的他,七十岁后通过自学能够自己用拼音打字写文章……
  在我们看来,思维活跃、身体状况绝不输年轻人的父亲活到九十岁应该不是难事。然而2008年11月,一向身体健康的父亲,在杭州参加学术会议时突发心脏病,医院先后下达了三次病危通知,最终父亲靠着他顽强的毅力及自身的身体老底,逃过了一劫。也就在那时他意识到了自己以往的工作节奏不利于健康,他在浙江医院写下了:

《病中随感》
刚过七十三,又涉险坎关。命运玩魔幻,生死顷刻间。
患难见真情,抢救协力行。弟子争值班,关爱难忘怀。
人生须服老,万事半拍慢。劳碌成习惯,转轨也艰难。
养生先淡出,心态要和谐。世事浮云散,悠悠见南山。

  这次突发的重病给他敲响了警钟,他意识到日积月累的快节奏生活,迟早是要出问题的。出院后他开始调整自己的生活。2009年起,他一直遵医嘱确保血压和情绪稳定,他在日记中写到:一年来,从住院、休养到半天上班,我不能劳累,没有想到自己也由一个“劳碌命”变成了“散淡的人”,一开始很不习惯,好在头脑还行,想利用这段时间写点东西”。历时八个多月父亲完全靠自己打字完成了他的《散忆集》,他雄心勃勃地说趁现在脑子好用还要继续写下去。他说脑子只有动才灵,打字有利于锻炼头脑的灵活性。他在《散忆集》——《有惊无险》一文中提到了对自己健康状况的重视。文中曾提到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坐飞机的频率不降反升,与自然规律背道而驰时,他写道:“有惊无险是针对坐飞机的安全性说的,但对我自己和家人而言,以前这种有碍健康的生活方式还是有惊有险的,不改不行了!”从中可以看出他希望放慢自己前行的脚步,希望自己身体一天天能够好起来;希望自己能够为晶体所的发展,再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希望能和家人一起多一点享受天伦之乐。
  然而事与愿违,2010年1月父亲因为头晕视力下降等原因再次入院检查,检查的结果令人震惊.他患上了颅脑胶质瘤,而且是恶性程度最高的胶质母细胞瘤,需要立刻手术,并且术后病人一般平均生存期是八个月。这一消息对我们全家犹如晴天霹雳,灾难再次降临在我们头上,而且是如此残酷。
  为了挽救父亲的生命,学校、单位领导与师生全部动员起来了,学生北上北京,南下广州,遍访名医,寻求治病良方。学校从北京301医院请来的全国最著名的专家主持手术。我们祈盼奇迹能够再次出现……。经过了八小时的手术,医生成功摘除了他颅内的三个肿瘤,术后的效果是令人满意的。父亲的脑子似乎没有因为手术受到丝毫影响,记忆力、思维一如既往地好,大家悬着的心稍稍放松一下。接下来是四周的放疗,父亲依然坚强乐观,他对自己的病心知肚明,但是为了避免大家伤心,他从不在我们面前提及自己的病情。对放疗,他戏称为照射治疗,象晶体加工一样是除去毛刺。他说“我是用脑子工作的,只要大脑还能用就行了。”他总是乐呵呵对我们说笑话,还要带我们去浙江老家看美景、品美食。大家无不为他的坚强所感动。2011年4月他病情暂时稳定,终于可以出院了,他高兴极了,在医院即兴赋诗一首,以表达高兴之情。《出院》:住院日子何时了,遭罪知多少。两次重病敲警钟,健康不堪回首反思中。事业工作今犹在,只是做法改。抛掉尘虑几多忧,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从诗中可以看出,即使在这重病缠身的时刻,他对工作依旧是念念不忘。在出院的短短两周时间,他只要身体状况允许就让我们陪他出去走走,想尽量早日恢复体力,重返工作岗位。然而病魔无情,短暂的稳定之后,他的身体状况开始每况愈下,两周之后由于放疗后引起的脑水肿,父亲又一次住进了医院。看着他一天天的虚弱,我们竟束手无策,心如刀割一般!
  经过十六个月与病魔的顽强抗争,父亲最终还是走了。父亲走得很安详,如同在熟睡中,在这安静中他默默告诉我要学会坚强,要学会面对。
  在我的眼里慈祥的父亲是一座山,是力量,是肩膀,是依靠。他还是一片海,是宽广,是包容,是担当。
  亲爱的父亲,今生我有幸做您的女儿!您给了我生命,养育了我,教育了我。我从您那里学到了很多。特别是1998年以后,我得以工作在您的左右,更深切感受到了您的认真、严谨、执着,以及高瞻远瞩、无私奉献。当时的您虽然年过六旬但是仍然思维敏捷,您始终把握着正确的研究方向,指导研究生在学术前沿从事探索研究。您一直认为方向的把握以及适时的调整是至关重要的,方向是您时时思索的问题。您不但关注本领域的发展,也密切关注其他相关领域的发展,对于晶体及相关领域的发展,您会不失时机地在各方面做出应对准备,一旦时机成熟则及时做出调整。为此您常常挑灯夜战,精心勾画着中国人工晶体可持续发展战略蓝图,有时您想起一个关键问题,会把准备睡觉的我叫起来帮您修改文稿,补充资料。您对全所的发展能够统筹规划,鼓励和支持每一项人工晶体的开发和研究。在您人格魅力的感召下,一批从事晶体研究的精英人士从海外归来,一批有创新能力的青年骨干投身晶体事业,一支有创新能力的学术队伍正在成长,晶体事业兴旺发达。
  父亲,您从小生长在磊落岩下,注定了您的一生就是这样的光明、坦荡、磊落。晶体纯洁透明,棱角分明,美丽多彩。您的人生就是晶体人生——晶体生长就是求真寻美过程,在培养晶体中您找到了人生的乐趣。

【供稿单位:校报    作者:蒋宛莉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亭亭 丽丽  】

上一篇:一座监狱两重天

下一篇:最后的散步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