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大人物 : 正文

  •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

情系农村心系学子

发布日期:2012年03月19日 14:28  点击次数:

\
  [本站讯]翻阅厚实的哲社学院组织的寿光调研资料的时候,内心触动,惊讶于这居然是一位年逾古稀的退休老教授带领七名本科生所提交的成果——《均衡发展结硕果寿光面貌日益新》,资料沉甸甸的,长达数万字,内容丰富,条理分明,已然达到专业水准。
  一个春日的午后,我们走进了调研带头人——哲社学院退休教授杨俊启的家,杨教授热情亲切地接待了我们。杨老师虽须发花白,但精神矍铄,思路清晰,拥有超越年龄的活跃和激情,且记忆力惊人,谈起过去工作的点点滴滴如数家珍。

工作历程:辗转波折 终回高校
 
  生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杨老师因时代所需,毕业后被分配到条件艰苦的大西北工作,投身新中国建设,前后陆续在西北局党校、陕西省委等机关工作近二十年。在那段条件艰苦但精神充实的峥嵘岁月里,杨老师一直致力于农村调研考察,与同事们一道,共同形成了十分可观且具有建设性的关于农村现状、农村发展的研究成果,时至今日,杨老师身上仍洋溢着建国初期知识分子那份虔诚的热情和闯劲。
  在近二十年的机关工作中,杨老师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享受处级干部待遇,但他喜欢独立思考,清心寡欲,淡泊名利,笑言自己“没有当官瘾”,却一直就有回高校教书的热望。但回归高校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直至1984年,在社会调查、秘书学等社会学领域颇具建树的杨老师受邀同山大其他四位教授一起创建社会学系。年届五十,几经辗转,杨老师终于开始了他向往的教学生涯,成为山大社会学系的带头人之一,教授“社会调查”、“秘书学”两门重要课程。跟年轻学子在一起的岁月让杨老师感到满足而踏实。在退休已十几年的今天,他仍对于任教期间跟学生们一起完成的调研成果如数家珍——从进入社会学系到退休,共带学生深入农村,针对当时农村、农民所面临的最直接最迫切的问题开展了八次大型农村社会调查项目——这是杨老师毕生引以为豪的成果。
  杨老师回忆起最难忘的一次调研是1987年带领87名研究生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圆满完成了“山东老百姓对党的十三大期望”的项目。经过广泛的调查走访,调研获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并被省委有关领导称为“山东人心理量化调查第一家”。讲述这些的时候,杨老师眉毛微微上挑,眼睛放光,言语中透着难以言喻的快乐和满足。那一刻,我觉得眼眶发热,被眼前这位须发花白、将一生都献给中国农村事业发展的老教授深深感动,同时他这份朴实无华但功德无量的事业信仰让我备受鼓舞,在未来日子里,我将且行切记。
  谈及为何如此钟情涉农事业,杨老师用“生于农村,归于农村”来总结。正因从农村走出,他天然地有着与农村相近相融的感情,而且对诸多“涉农问题”有着深刻的体会,因此无论是在机关工作还是从事教育事业,都愿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解农村现状、促进农村建设发展的领域中,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奉献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

退休生活:忙碌丰富 充实快乐
 
  退休十多年来,杨老师始终没有离开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没有放弃毕生奉献的涉农领域,如今年逾古稀,仍活跃在调研第一线。“忘记昨天,不管明天,过好今天”,杨老师说这句话是他退休后最欣赏的格言准则,也是影响他生活方方面面的奋斗目标。
  1999年从山大哲社学院退休以来,杨老师坚持参加老干部处交流会、老教授协会的外出考察、开会等各类活动,还亲力亲为地组织在校年轻教师、带领学生实地调研。退休至今,已经开展三次重要调研项目:2006年潍坊——农村生产发展;2008年青州——新农村建设;2010年寿光——农业经济战略发展,辗转省内各个县市。杨老师告诉我们,完成这次关于寿光农村的调查活动后,将马不停蹄地赶往青岛参与当地的一个研究项目。那一刻,我很想劝他休息一段时间,担心如此密集的活动安排会让已年过七旬的他吃不消,但杨老师言语间传达出的“乐在其中”的积极心态又让我不忍开口。只能默默祈福,愿老人一直如此硬朗而快乐。
  我本想给杨老师退休后的生活加个注脚——发挥余热,而他却笑着说,山大的退休老教授中都普遍不愿用“发挥余热”来诠释退休后的生活,总觉得“余热”暗示的似乎是蜡烛熄灭前后仅存的那一丁点余温,而大家认为自己尚能“持续发光发热”,能量储存依然很足,并且很支持政府、社会以及学校为老年人提供继续发挥力量的平台,让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继续“策马驰骋”。杨老师此番言语让我顿觉有些惭愧,作为年轻一代,我们似乎总感叹时光飞逝得让人手足无措,时常给自己老态的心理暗示,以至消极应对生活,像杨老师一样的老教授的积极心态无疑给了我们当头一棒;因此惭愧的同时又清晰地感受到信心和激情正迅速回归,前辈们为我们提供了最正面的奋斗坐标。
  杨老师自言是个闲不下来的人,工作之余,他也不愿一直呆在家里,而是和老伴周游各地,东南亚、台湾、香港等都留下他们欢乐的脚步。闲暇时还会向13岁的小孙子学习计算机,浏览网页收发邮件。而当我们感叹杨老师如此与时俱进、有一颗年轻好学的心时,他却说“那有什么,一个和我同岁的老同事,现在都还在搞发明创造呢”,足见其心态之年轻。

未来期许:心系学子 殷殷期望
 
  虽然已是70多岁、退休且达十三年之久,杨老师仍时常惦念青年学生培养和教育的问题。
  2011年寒假,杨老师带领来自全国四省的七名本科生奔赴山东农业的发展楷模——寿光进行长达一周的实地调研,探索中国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杨老师坦言,这是首次让理论积累与实践能力都不很扎实的本科生参加这么重大的调研活动,调研并非儿戏,而要实实在在地出成果。“调查成果不为实践第一线的百姓所接受,都是白搭”是他多年来的信条。为了保证调研质量,事前亲自从方法内容到思想态度对他们进行了专业而详实的培训,并将培训内容印制成册让同学们随身携带,让人欣慰的是,这帮年轻的孩子出色地完成了调查任务。
  说到如今的青年人,杨老师直言,自己对于学生有很特别的感情,很喜欢和青年人打交道,孩子们单纯可爱、反应灵敏的特性一直感染着他,使他忘记年龄的差距。几个了解杨老师的同学都说他就像个“老小孩儿”,“一点儿架子都没有”。和杨老师一起工作,大至成果总结,小到前期准备细节,杨老无不都亲自指导,生活上更是爱和他们谈天说地,完全没有师生、老少之间的隔阂。
  在对年轻学子的培养和教育问题上,杨老师始终坚持最大限度地给他们关心、宽容,主张尊重年轻人的自主权,让理论知识多、实践经验少的他们迅速成长起来。本次寿光之行,在调研大学生生存现状及心态的过程中,为了让调研结果更加真实,杨老师主张让当地领导和领队老师有意回避,让这些同龄人放开思想,畅所欲言,让他们最大程度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果然收到了“亮思想清澈见底,谈教训开门见山、一针见血”的效果。
  作为在社会调查领域拥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学者,杨教授建议大学生在做社会调研时,不可盲目应付,而要先明确主题,然后逐步细化、形成提纲,最后通过问卷、走访等将调查结果量化形成有效的调研成果。在调研中要多换位思考,谦虚谨慎,以人民群众为老师。杨老师还认为,当代大学生尤其是文科生,除应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还得勤于实践,擅长利用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辅助完成调研。
  后记:杨老师告诉我们,哲社学院像他一样退休后仍活跃在自己专业领域的老教授超过半数,年过八十的臧乐源教授仍在写书,好几位曾经是他的老师老教授也至今不愿闲下来。
  我们了解到,其实学校有很多退休老教授仍在为社会发展、为青年一代的成长挂心,他们或者活跃在老干部协会、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等学校为他们提供的平台上,或者以个人之力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文学院的袁世硕、曾繁仁、温儒敏等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仍在教学或理论研究方面屡有建树,阅卷机发明人徐萌教授仍为自己发起的“齐鲁大学生软件设计及外语大赛”而奔波劳碌。不得不说,这些老教授共同为我们展示了以教育事业为信仰、让人敬重的知识分子群像。

【供稿单位:校报    作者:任雁 黄灿灿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亭亭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