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大人物 : 正文

  •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

兴趣决定方向 规划指引成功

发布日期:2011年09月15日 17:30  点击次数:

\
      [本站讯]怀揣着激动的心情,在山东大学知新楼的贵宾室,记者采访到了作为杰出校友代表返校参加2011届毕业生毕业典礼的医学院83级校友孔祥银教授。他浓厚纯正的鲁北乡音让记者在微觉意外的同时也倍感亲切。感觉到记者的惊讶后,他微笑着作了解释:“离开山东二十多年了,到上海也有十多年了,普通话却还带着乡音,回到老家就更放松了。”孔祥银教授热情而默契的眼神,让记者仿佛偶遇了一位久违的高年级学长,于是欣喜之下,慢慢展开了这次短暂而又充满期待的谈话。
兴趣决定方向
     “其实我最开始是对数学感兴趣,就算上了医学院,依然没有停止对数学的追求。”据孔祥银教授回忆,当初这种想法存在了很长时间都无法转变,直到遇到一位老师,这位老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他一生的职业选择。“基础医学的课程多以概念和形态功能的记忆为主,对理学尤其是数学能力的要求并不高。大二下学期上遗传课,当时山医(原山东医科大学)的医学遗传学课程还是选修,我清楚记得上课的老师是龚瑶琴教授,也就是现在医学院的龚院长。她讲课很有条理,富有激情,风格独特,这激起了我对这门课的极大兴趣。通过自己看书研究才发现,遗传学真的很有意思,需要大量数学和化学能力的支撑,这正好符合我的爱好和专长,而且这又是一门有着无限发展前景的学科。我想,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发现了遗传学的魅力,也初步找到了适合我的专业方向。兴趣的激发也许就是一位好老师所能给予他学生的最好的影响吧。”
     从爱好和特长开始,沿着对逻辑思维和实验研究的兴趣这条主线走下去,学习临床医学专业的孔祥银逐渐发现自己对临床医疗工作不太“感冒”,在临床实习阶段的一次特殊经历促使他下了决心。“当时在妇产科实习,实习生上手术只能负责为主刀医生进行辅助拉钩,一次妇科宫颈癌的手术,我在手术台上站了7个小时,当时就觉得有点头晕,出虚汗,拉钩的手不听使唤,低血糖的症状都出来了。我一想,自己的身体看来是干不了临床喽。”幽默的话语中透露着智慧而真诚的教诲,孔祥银教授是在用自己的经历提醒大家,兴趣是支撑一个人做好事业的重要动力,而认识到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并进行理性的选择,则是每一位同学在大学期间都必须做好的“功课”。
     是兴趣让孔祥银教授选择了医学遗传学这一专业并坚持下去,继而做出了一番成就。成为博士生导师后,孔祥银教授同样看重研究生对这门学科是否有兴趣。他说:“每个研究生参加面试时,我都会问他为什么选择读研、为什么选择攻读遗传学专业。”有的说父母要求,有的说工作要求,所有这些回答都不是他想要的,他心中最佳的答案只有兴趣与热爱。一个人只有真正对从事的工作感兴趣,才能做出成绩。这也正是孔祥银教授取得今天这样成就的原因。
学习不是职业
     孔祥银教授并没有读研的经历,在当下的社会和学术环境下,很难想象一位没有研究生学历的“研究型”学者的成功,这似乎有些违背一般的“规律”。问及此处,孔祥银教授脸上的微笑变得严肃起来。他说:“我走的道路虽然有我们那个时代特殊背景的原因,但我感觉现在学校里很多年青人对攻读硕士、博士有一个误解,他们把学习当作了一种职业看待,以功利心推动学习研究,甚至可以说仅仅把毕业当作目的,一旦毕业,很多研究方向便不了了之,并没有真正思考和享受学习研究的这个过程。很多人在所从事的领域上越走越窄,最终出不了什么大成绩。其实,社会可以教给我们很多知识,我就是在本科毕业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慢慢积累心灵的储备,一直保持探索的动力和热情,这些是书本中学不到的。”
     孔祥银从山医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先后担任了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此后考取公费留学机会,前往德国的分子遗传学研究所做了三年访问学者。秉持着从母校获得的专业兴趣和钻研精神,他很快接触、掌握了国际前沿的研究理念、技术和成果,回国后从牙本质发育不全的分子遗传学机制研究开始,一直致力于DSPP、HSF4、CYLD等基因的研究,14年间获得了大量重要发现,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独创性研究成果,陆续在重量级的国际研究期刊上发表。孔祥银教授用自己的工作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科学研究从本质上要靠持之以恒的关注力和热情来推动,攻读研究生只是通往这一目标重要但非唯一的途径。人们不会嘲笑一位没有博士学位却取得了伟大成果的科学家,而大量拥有傲人学历的平庸者却很难在科学探索的山峰上留下任何印记。
规划指引成功
     关于医学生在大学期间首先应该做些什么这个问题,孔祥银教授给出了两个回答。一是要学会方法,也就是“正确地做事”,通过主动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这也是做好科学研究的基础;而更为关键的是学会制定人生的规划,也就是“做正确的事”,好的人生规划一定是具有挑战性并适合自己的,应以兴趣为基础,以理想为方向,把达成自己认为的幸福作为目标,客观而清晰地计划,规划会引领成功。
     当被问及如何看待事业成功的标准时,孔祥银教授略作思考后回答道:“每个人对于成功的定义都是不一样的,在某一领域做到杰出,甚至达到‘舍我其谁’的高度固然是成功,可这类‘高处不胜寒’的成功绝不是标准答案。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行业都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一个人在自己的行业上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就是一种成功。”每个人都有对自己的定位,都有自己对成功的理解。在正确的人生规划的指引下,每个人都能走出不同的精彩之路。
忆往昔,追来者
     回到母校,总会禁不住怀念当年的校园,当年的老师和同学。时间流逝、时移世易,又让人感叹时不我待的紧迫。访谈中,孔祥银教授讲到,母校是每一位校友心灵中一段特殊的情节,记载着无法复制的青年时代的密码,每次返校之旅,都是一次心灵的重新回归和关照,都会不由自主地忆往追昔,自我审视,同时也似乎能得到年青时寄存在母校的记忆营养,让自己更有方向、更添信心。
     往昔已矣,来者可期。采访结束的时候,孔祥银教授热情送出了对医学院,对师弟、师妹们的祝福。他真诚地祝福母校百年院庆圆满顺利,也祝愿各位师弟、师妹们在这样优越的学习环境中创造出更多更优异的成绩,为母校争光。
     就这样,短短30分钟的采访在欣慰和依依不舍的气氛中结束了。采访虽然结束,但是校友情会永远维系着我们。我们也在心底默默祝福,祝愿孔祥银教授在属于他的专业领域中不断进取,取得更大的收获和成就,为母校的新百年增光添彩。
     孔祥银简介:
     孔祥银,1988年毕业于原山东医科大学医学系,获学士学位。1988-1995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先后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期间1992-1993年于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在职研究生学习。1995-1997年在德国Max-Planck分子遗传学研究所做访问学者。1997-2002年在中科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2002年至今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2011年4月被确认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
     孔祥银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遗传学,成功克隆了遗传性牙本质发育不全Ⅰ型基因(DSPP),建立了牙齿发育和内耳发育之间的联系,从而为阐明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奠定了基础,开辟了新的思路。研究论文发表在2001《Nature Genetics》;成功克隆了遗传性儿童性白内障的致病基因热休克蛋白转录因子4(HSF4);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热休克蛋白转录因子是导致遗传性儿童性白内障的致病基因,发现HSF4蛋白DNA结合区在白内障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首次将热休克蛋白的合成与白内障的发生联系起来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加深了对白内障发生的分子机理认识。研究论文发表在2002《Nature Genetics》;在国际上首次发现CYLD基因突变引起遗传性毛发上皮瘤;首次发现CYLD基因的不同突变引起遗传性毛发上皮瘤,研究结果于2002年上海HGM2002会议公布,论文发表于2004年《Human Mutation》。 孔祥银研究员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获第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以及第八届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青年,2006年获上海市领军人才称号。

【供稿单位:医学院    作者:张而立 张钰坪 刘欢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亭亭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