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大人物 : 正文

  •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

甘为人梯育芳华 岁月无言染鬓霜

发布日期:2009年02月08日 07:21  点击次数:


    [本站讯]“如果教师有对事业的爱,那么他是一个好教师;如果把对事业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这是于修平教授的心声,也是他从事教育事业的准则。多年来,于修平教授以平和、淡定的态度在教学岗位上,如绿叶般无私奉献、默默耕耘着,用自己的青春和热情,谱写了一曲无私奉献、甘为人梯的生命赞歌。
    活的人才教育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
    讲授课程时,于修平教授总是着装讲究、笑容可掬地走上讲台,认真准备ppt,虽已有几十年的教学经验,但他每次讲课都是那样认真、负责,用他的话说就是:“上一堂学生们都爱听、都叫好的课,才是我的成功!”在讲授大信息量的教学内容时,灵活、生动的课堂气氛,是于修平教授的讲课特色。他的学生张念荣、金冰洁这样评价:“于老师的课是把厚的书讲薄了,重点特别突出。”每每提及已学过的一些知识,于修平教授经常鼓励同学们走上讲台讲给大家听,然后引导同学们相互交流,共同纠错。
    于修平教授非常重视课堂教学效果。他带领教研室的中青年教师将多媒体网络技术应用于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中,在ppt中加入一些临床及科研上的实验,将很多真实的照片配上动画,以形象地展示出操作的全过程。他在讲授《医学微生物学》课时,注意将“禽流感”、“医院内感染”、“手足口病”等与课堂内容相结合。他给学生讲课时善于增加和充实“新的微生物学研究进展”和“新的微生物学先进技术方法”以及“我国现时发生的严重传染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和防治”等内容。于修平教授认为,老师在讲课时,结合教学的相关内容介绍自己的科研思路、设计方案和技术路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于修平教授总结在国外进修期间学习的一些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经验,为研究生新开设了“分子病毒学”理论课和“基础和分子病毒学实验技术”实验课,同时带领青年教师进行实验改革,增加了许多先进的实验内容。
     作为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全国手足口病专题调查”的指导教师,在我国发生严重的“手足口病”后,于修平教授指导学生针对手足口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分布特点、传播方式、预防治疗等进行了全面统计和深入研究,建立了有关手足口病的各项可靠数据库,并进行综合以确立实际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于修平教授还为此作了关于“肠道病毒的病原学特点和手足口病知识”的专题报告。值得一提的是,他带领青年教师指导98级临床七年制学生完成的“新型抗病毒武器构建蓝图”,在中国科协主办的“诺基亚”杯全国高校创意大赛中获得了第二名的优异成绩。
    于修平教授热爱学生,对待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他常说:“对待自己的儿女能不尽心竭力吗?”于修平教授对学生的无私的爱,赢得了学生对他无限的尊重和敬仰。2007年,于修平教授到美国访学,他以前的学生大约20人自发组织从美国各地集中到纽约看望尊敬的导师,感谢导师对自己科研上的指导和人生的教诲。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于修平教授非常重视学生的海外经历,积极与国外有成就的教授联合培养,为学生提供各种出国深造的机会,丰富他们的人生阅历,提升他们的国际竞争力。2007年,于修平教授与纽约大学医学院刘传聚教授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孔丽的论文《RbAp48 Is a Critical Mediator Controlling the Transforming Activity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 16 in Cervical Cancer》发表在美国权威杂志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J BIOL CHEM)上(IF5.808)。同年9月,孔丽应邀在American Society for Bone and Mineral Research(简称ASBMR,美国骨矿学会)第29届年会作大会学术报告并荣获“杰出青年学者奖”。目前,于修平教授已有5位研究生国内外联合培养,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2008年,于修平教授和刘传聚教授联合培养的另一名博士生白晓卉应邀在美国骨矿学会第30届年会作了大会发言。于修平教授阐述了自己培养博士研究生的经验和体会:“联合培养可以提高研究生的质量,培养出有国际竞争力的博士,能提高我们的科研水平。通过联合培养研究生,科研论文获得了突破,近几年,我们教研室SCI收录的论文越来越多,影响因子越来越高。”
    注重团队建设与教学模式创新
     于修平教授十分重视教学团队建设,非常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经常帮他们修改讲稿,手把手指导他们做实验,热情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多年来,他注意把中青年教师推向第一线,让他们承担重任,把思路好、前景好的课题,让中青年教师打头申报,并经常出资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国内举办的先进技术学习班。为提高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于修平教授主动为青年教师提供出国深造的机会。他所指导的中青年教师,现在有的已经成为教授、副教授,都已成为教学、科研的骨干。现在的医学微生物学教研室已形成良好的学术梯队,是医学院的典范,他作为学术带头人的“病原生物学”已成为省重点学科,他所在的实验室已成为省强化建设的重点实验室。
     于修平教授深知,医学教育应重“整体性”和“系统性”,于是便先从实验课程改革开始,在2000年与胡维诚教授等申报了世行贷款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础医学形态—机能实验课程体系改革”并获批准。他们课题组成员辛勤耕耘四年,创建了融合性的“医学机能学实验”、“形态实验学”、“实验病理学”三门课程,2003年9月,在济南召开的全国性的教学改革研讨会上交流推广了该成果,该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目前,于修平教授正在做提高学生实验技能、生物技术方面的改革探索,他负责医学院综合实验改革的一个分课题,先将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免疫学的实验融合,下一步准备运用生物技术比较多的学科,生化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的实验课融合,开出一门“生物技术课程”,学生们学好这门课,可为将来从事医学实验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与并搞好科研才算“称职”的高校教师
    研究型大学的教师必须参与科学研究,才算是称职的教师。于修平教授对此深有感触。他认为高校的教师应担起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任。他说,作为教师必须做创新性的科研,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于修平教授主要从事致瘤病毒的科研工作,主要进行人乳头瘤病毒、巨细胞病毒的研究。目前,他在乳头瘤病毒研究方面国内居领先水平。近年来,他作为负责人连续承担“HPV16L1E7重组rAds载体疫苗和嵌合病毒颗粒疫苗研究”等6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他与美国、加拿大的学者合作研究,并在教育部“实验畸形学”重点实验室承担致畸病毒的研究。他在HPV研究方面曾有重要突破,如首次确定了HPV关键基因的B细胞表位、发现HPV7E6蛋白可通过降解p73蛋白致癌等。他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在J.Bio.Chem和Mol.Bio.Cell.等国际知名医学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出版专著一部,并获得科技进步奖8项,其中,项目“人乳头瘤病毒转化基因E6/E7ORF的基因克隆和新型疫苗研究”获教育部2000年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人乳头瘤病毒致癌机制和新型疫苗研究”获2004年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今年他与国外刘传聚教授合作研究的课题“Rb48的表达与HPV感染宫颈癌放射敏感性关系的研究”,申报并获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于修平教授,1945年生,1970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医疗专业,1981年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1998年被聘为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曾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十届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免疫学会常委、山东医学会微生物免疫学会主任、《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编委、国家新药评审委员,全国高等学校临床医学专业教材评审委员。1996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获山东省第三届教学名师奖。2008年,获评全国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供稿单位:宣传部 新闻中心    作者:王莉莉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新文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