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大人物 : 志愿者 : 正文

  •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

徐少磊:“小菜蛾”支教记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25日 09:31  点击次数:

徐少磊,新闻传播学院2020级本科生,山大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现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县第三中学支教。

以下是他的支教经历自述(原文发表于新疆共青团微信公众号)。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文科生,本科学的是新闻。来到伊宁县第三中学后,校领导告诉我,学校缺理科教师,问我能不能教化学。我说行。

2017年我上高一,正是山东高考改革的第一届,我选修了生物、化学和历史,而现在新疆高考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所用教材正是我当年学的那一本。就这样,我重拾起高中化学知识,成为了两个班级107名学生的化学老师。

传道授业的教书匠

作为一名新教师,在刚接手这两个班时,我浑身充满了干劲,打心眼儿里想好好带,带出一个成绩来。但仅仅过了一周的时间,我的热情便被“浇了一盆冷水”。我发现班里的学生上课不敢回答问题,面对新知识显得非常局促,学习上存在“有心无力”的情况。我遇到了自己执教生涯中的第一个难关:怎样带学生入门化学?

我想起自己高中时的学习方法、经验技巧,并以诙谐活泼、通俗易懂的方式倾囊相授。“勒夏特列原理是什么?就是你让他怎么样,他就偏不怎么样!我让你写作业你写吗?不写!”“正极连接的是阳极,发生氧化反应,怎么记?你就记住‘正氧阳’,痒痒挠都用过吧!”从这个学期开始,抄背笔记、化学听写成为学生的家常便饭,谈心谈话、课后辅导成为我的支教日常。教学上我坚持下细功夫,对于难啃的硬骨头,我总会反复讲解,一遍不行就讲两遍。我上高中时老师便是这样教的,掰碎了、揉细了,学生才能更好消化。

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所谓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比起知识建构是否完善,我更关心孩子们的精神世界是否充盈。我深知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而十六七岁的年纪正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站上讲台,我不仅想做知识的传授者,更想成为孩子们心灵成长的引路人。

在一节课上,我让学生写下自己的理想或者未来心仪的职业,学医、当兵、当老师……我欣喜于不少学生能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我将自己的经验、教训、建议和鼓励悉数诉诸笔端,给每一位同学认真回复。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一些学生不明白读书是为了什么,迷茫于自己的未来。怎样让学生明白读书的意义,成为我面临的第二个难题。

对此,我将大学时参加的“微思政课”嫁接到了化学课堂里,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让孩子们了解到更大更多彩的世界,点燃他们学习的热情和斗志。支教两周,学生在抖音私信我说:“老师你是我们有史以来最好的一位实习老师”。

科学种子的播种者

除去完成本职教学工作,我一直在想我还能做点什么。正巧县团委发布了招募志愿者参与“我们爱科学”青少年科普研学活动的通知,我马上报名了。我所在的伊宁县,部分乡镇、村级小学的孩子们平时鲜有机会动手做实验,接受科普教育的次数也比较少,我想给孩子们带来一点科学上“小小的震撼”。我和团队的其他成员一同走进吐鲁番于孜乡克伯克于孜小学,带领孩子们开展“摩擦起电”“光通信”“旋转气球圈”等趣味科学实验。当我看到每个小朋友手中都握着一支笔,每个人都抬头看向老师,每个人都坐得端正、听得认真,踊跃举手、自信发言时,我不禁感叹:这不就是新疆的花朵吗?这是祖国的花朵,这是我们未来的花朵。

我知道虽然短短一节课不能教给孩子们多少知识,但我希望能为孩子们种下一颗颗科学和梦想的种子。将来,这些种子一定能够破土而出,茁壮成长,成为一株株盛开在天山的雪莲花。

大美新疆的推荐官

“对我来说,支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包含着让大山看见山大、让社会了解乡村的使命任务。”这是我在研究生支教团遴选面试时许下的诺言。如今,随着“小菜蛾”抖音账号日渐受到关注,这句话也逐渐成为了现实。

来到新疆之后,我便开始认真经营起自己的抖音账号“小菜蛾”。从8月到12月,我在四个月的时间里发布了一百余条视频,用“支教日记”“新疆游记”记录下了自己在新疆的所见所闻和美好记忆。从广袤无垠的托乎拉苏草原到银装素裹的那拉提雪山,从蜿蜒闪耀的伊犁河到深邃幽远的赛里木湖,我用视频创作诠释着“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的含义,让“塞上江南,诗画伊犁”的画卷在镜头下徐徐展开。

目前,“小菜蛾”账号已经获得56.7万点赞,吸粉近7000人,“小菜蛾在新疆”词条累计浏览量超2316万次。其中,《新疆的娃娃们上学都带什么吃的》这条视频爆火出圈,以音乐卡点剪辑的形式分享了新疆高中生带馕上学的新奇见闻,点赞量超45.1万,评论数超2.3万,受到了一众网友的喜爱。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烤馕、烤包子、馕坑肉、手抓饭……我用镜头记录了新疆那些充满异域风情的美食,它们让人垂涎欲滴的同时,也让网友们对新疆独特的饮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既要“走出去”,也要“引进来”,在学校里,我经常向学生们讲述大山之外的故事。“大学生活是怎样的?新闻传播是干什么的?山东大学好吗?老师这个片子里有你吗?”孩子们的问题很朴素,却也透露出他们渴望了解世界、走出大山的期盼。我给学生讲我的高中,分享我在大学里的见闻,播放山东大学的宣传片,引导他们求真务实、奋发进取,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而努力奋斗。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讲到,“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将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要用爱执教、用心育人。我们志愿者有一句话:“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为期一年的支教即将过半,我会格外珍惜剩下的时光,继续像胡杨一样扎根祖国西部,让青春在大美新疆绽放绚丽之花!

(原文标题:《“小菜蛾”:荧屏后的支教老师》)

【供稿单位:新疆共青团微信公众号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林竹 张丹丹  】

相关推荐: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