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大人物 : 正文

  •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

缅怀著名美学家、恩师周来祥先生

发布日期:2011年07月06日 09:20  点击次数:

    [本站讯]2011年6月30日,一场暴风雨肆虐着齐鲁大地,它似乎在向人们喧泄着什么、倾诉着什么?就在这电闪雷鸣中,周来祥先生走了。
    周先生就这样猝不及防地,悄然而去,让我们在人世间再也不能与先生相逢,我们怎能不感到难以言表的哀惋和痛惜?来祥师,我们想念您,想念您,深深地想念您呀!
    周来祥先生的去世,标志着当代中国老一辈美学家几近凋零殆尽。每一位学界同仁心里都清楚,失去了周来祥对于中国美学将意味着什么。而回忆也随之在人们的心中盘绕……
    记得今年的初夏,我曾到山东省立医院病房看望周先生。师生畅叙,先生依然是精神矍铄、兴趣盎然。他向我讲到对中国美学未来的憧憬和希望,更多的讲到他对山东大学美学研究的期待。下午的阳光灿灿地映在他略显红润的脸上,他的笑容告诉我,他与病魔抗争的决心和力量。手术后略显沙哑的嗓音虽然比平时慢了许多,但声音还是那样坚定,那样从容,似乎要吐出心中无尽的感慨。临别时他和我握手,那双大手依然是那么有力,我禁不住拥抱住了先生那嶙峋的身躯。我懂得,这是一种力量的昭示,一种无言的嘱托。
    一切都历历在目。人的生命竟然是如此脆弱,转瞬间,先生已化作一缕清风飞向了那遥远的天国,那个依然有他所追求的美的天国。
    作为周先生文革后招收的第一届研究生,并作为周先生的学术助手留校,至今我已在周先生身边渡过了整整三十二个年头。回顾在先生身边学习和工作的岁岁月月,首先想起的是周先生那永远和蔼慈祥的笑容,那谦逊质朴的谈吐,但更多的还是他那始终与时代的脉博息息相通,永不止息的对科学真理的追求和对美的理想失志不渝的学者风范。
    作为一位严谨、勤奋而又富于理论创造性的美学家,周来祥先生与中国当代美学一起走过了半个多世纪艰辛而光辉的历程。他所创立的“和谐论美学”在中国当代美学史上独树一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先生所说的“和谐”,并不仅是一个单一的学术概念、一种单一的美学概念,而是一种包含了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等诸种关系在内的审美文化观念。也可以说是在总结了人类文明史上对于以上诸种关系认识成果的基础上,所提出的一种审美和社会理想。“和谐论美学”的提出,已经是近半个世纪以前的事了。在我国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中,周来祥先生通过对当时其他几种关于美的本质观点的辨析,提出了“美是和谐”的理论主张。嗣后,随着他对这一问题认识的逐渐深入,“和谐论美学”也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就“和谐论美学”自身发展的逻辑线索和理论内涵看,尤其是在对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感性与理性关系的阐述上,其主旨与目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确有明显的内通性。如果说“和谐论美学”的观点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构想之间存在什么必然联系的话,那么,这种联系就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周来祥先生曾经说过,他关于美的本质的认识,“是根据马克思《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出来的”,其中主要指的是“手稿”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描述:“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据此,周先生把存在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中的美定位为“新型的对立统一的和谐美”,认为社会主义时代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新型的、对立统一的和谐的关系。而我们目前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然也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崇高理想为目标的,是建设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征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胡锦涛总书记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作了这样的概括:“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实际上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等诸种关系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所给予的具体规定。由此可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审美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统一的理论在当代中国历史地和逻辑地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新中国自己培养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周先生正是以其“和谐论美学”的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中国化进程,对马克思主义审美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统一的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如何坚持学术研究的社会化效果,力求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这正是周先生的学术道路及其“和谐论美学”理论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
    注重理论研究的方法论意识和问题化意识,强调对美学史上一切有益成果的借鉴和吸收,这是周先生治学的基本理念。从“和谐论美学”的理论来源来说,西方古希腊的“和谐美论”与中国古代的“中和美论”确对周先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他的“和谐论美学”的提出,却是在考察了东西方美学史上的各种美学观点之后,才从中概括提炼出了这一富于独创性的理论观点,并逐渐构建了这一理论体系。因而,“和谐论美学”并非哪一家美学观点的继承和发展,而是一个历史的结论。“和谐论美学”对诸家学说的吸取并非一视同仁,面面俱到,总有一些理论对其形成影响较大。但对“和谐论美学”的形成影响最大的并不是刚才所说的这两家,而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正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学术立场和观点的意义上,我们才可以说周先生是一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家。从理论特征上讲,我们可以认为“和谐论美学”本身即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种形式;而从理论形成的过程看,“和谐论美学”基本上是一个历史的结论,是周先生在总结了中外美学史上曾经出现过的重要美学观点,尤其是以康德、席勒、黑格尔等德国古典哲学家的美学理论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之后概括出的一个具有深厚现实根据的论断,而不仅仅是一个逻辑的推论。
    这一提炼概括和解释的过程,也是按照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辩证思维方法进行的。周先生曾经说过,他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以辩证思维为统帅的多样综合的一体化方法”,而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就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和由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在坚持辨证思维这一点上,马克思和黑格尔是一致的,不过,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建立在客观唯心论基础上的,而马克思的辩证法则是建立在彻底的唯物论基础上的。实践的观点,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正是立足于实践的观点,周来祥先生才提出了美在本源上是源自审美实践活动的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客观关系,而在本质上,这种关系是一种和谐自由的关系的闪光思想。
    “和谐论美学”是周先生在总结了中外美学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各种重要美学观点,尤其是以康德、席勒、黑格尔等德国古典哲学家的美学理论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之后,概括出的一个具有深厚现实根据的论断。尽管“和谐为美”是一个可以在中西方美学史上找到普遍根据的结论,但无论是古代中国,还是古代西方,对这一问题都缺乏深刻有力的理论阐释。康德之后,经席勒到黑格尔,对这一问题的解说逐渐具有了深刻的历史内涵。应当说,剔除以上诸家学说中的唯心主义成分之后,他们的观点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周来祥先生正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尤其是“实践”的观点,对德国古典美学进行了改造,提出了有着充分历史基础和理论根据的崭新的美学观。
    “和谐论美学”凝结了周来祥先生深湛的治学经验、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治学方法,继承这笔极其宝贵的学术遗产,我们将终生受益,我们的美学事业将更加兴旺发达。
    怀念是一个人的生命在人们心灵中的投射。岁月可以剥夺人的生命,却不能剥夺真实的记忆。今天,来自祖国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周门弟子们又回到了先生的身旁,他们所组成的山大美学方阵来接受先生的最后一次检阅。对昔日先生教诲的回忆是那样的令人刻骨铭心,又是那样的令人终生难忘!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当生命之旅到达终点时,有许多人留给后人的是遗忘,而来祥师,您留给后人的是绵延不绝的回忆和思念。
    现在,先生离我们而去了,这是中国美学事业的重大损失!恩师已去,音容宛在。我将永远铭记先生的教诲,奋力前行,在有生之年,做出更多成绩,以报效祖国,悼念先生。
    敬爱的周来祥先生安息吧!]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马龙潜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永军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