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大人物 : 正文

  •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

爱业 敬业 乐业

发布日期:2011年02月24日 11:18  点击次数:


    [本站讯]王小舒,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古典文学研究所所长。从教二十多年,他一直工作在本科教学第一线,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工作倾注自己的心血和精力。他热爱教学,把工作看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他热爱学生,把满腔热血挥洒在三尺讲坛;他极具爱心,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他,爱业、敬业、乐业,在责任、爱心和奉献浇筑的事业之路上不断前行。
    干一行 爱一行 钻一行
    朱熹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一名教师,最首要、最起码的要求就是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王小舒的经历并不平坦,能选择教师岗位也不是偶然,这源于他对知识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及把知识传给下一代的热切期望。
    初中一毕业,王小舒便响应党的号召,插队到了东北偏远的农村,一待就是八年。那个年代,农村经济、文化全面落后,更不用说偏远地区。但是,恶劣的环境更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几年间,昏黄的油灯伴随他度过了一个个寒冷的不眠之夜。漫长的八年等待,他最终迎来了党的好政策——高考恢复了!
    恢复高考的第一年,王小舒成功考进了扬州师范学院,从此便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毕业后,他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此时,他心中那股对知识渴求的烈火燃烧得更加猛烈。正是因为对知识的渴求,他考取了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继而是博士研究生。博士毕业后,他留校任教,一直到今天。
    王小舒的求学之路和他的任教经历,是他尊重、珍惜自己的选择,也凝聚了他对教育事业的不悔追求。“热爱教育事业”,听上去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王小舒却用扎扎实实的行动诠释了怎样才是爱岗敬业。它不仅仅是出满勤、干满点,更是从身到心的投入。王小舒深知,只有在专业上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才能在自己的领域有一席之地,才能在教学中有说服力、引导力。平时,他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有时间便去图书馆查资料,然后躲进自己的书房搞研究。
    敬业是一种美德,乐业则是一种境界。在王小舒看来,他选择的不仅仅是职业,更是事业。正因为如此,他乐于奉献,每一件事都力求完美,努力成为本领域的行家里手。他把工作当作一种精神享受,一种全新的人生体验。除了教学、科研工作,王小舒还担任着文学院古典文学研究所所长,平时总有一些日常琐事在他没有准备的时候找上门来。大家都知道,做研究需要集中注意力,需要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但在王小舒这里,往往是刚在纸上写下一行字,安排任务的电话就打来了。学期初的教学计划、期末总结、教学安排,甚至所里每位老师的材料汇总,都要由他来完成。有一次,他的学生劝他让老师们整理好相关材料后再上交,王小舒却说:“老师们都很忙,再说,能为别人服务也是一件很高兴的事”。
    多年心血结成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王小舒在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了大量专著,最具代表性的有:《中国文学精神的轨迹》、《神韵诗史研究》、《中国审美文化史•元明清卷》、《中国现当代传统诗词研究》(合著)、《王士稹诗选译》(合著)、《神韵诗学论稿》等。在出版专著的同时,他也注意科研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曾参与编写三种全国教材,目前正在参与教育部马克思主义教材建设工程的文学史教材建设工作。他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文化素质类课程“传统文学修养”,分别于2006、2007年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材《中华传统文学精要》进入国家十一五建设规划,课题组全体教学人员获得山东大学优秀教学团队称号。他开设的“中国审美文化史”课,于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三尺讲坛育桃李
    作为一名教师,王小舒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是活生生、有感情的人。要做好教学工作,首先要做学生的贴心人,既是他们的良师,更是他们的益友。只有师生关系融洽了,教学才能取得好效果。王小舒非常讲究教学艺术,讲课活泼生动,他的课总会引来许多“旁听生”。
    作为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王小舒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精益求精,二十多年来从未止步。他教学任务繁重,每周要给本科生上两个半天的课,同时还要给研究生上课。他的教案每年都要更新,用他自己的话说,“时代变了,学生变了,不能老用一套方法去讲”,所以,他任教的基础课年年都是新内容。在必修课以外,他开设了多门选修课,将学术界新的研究成果引进课堂教学,探索本科教学的新路子。此外,他紧跟教育部的战略部署,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将自己的教学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
    王小舒授课充满真情。“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教学的特质之一就是教会学生追求真理。他对学生有着发自内心的爱,在学生看来,课堂上的他,举手投足都是那么亲切、宽容,毫不矫饰、造作。通过课堂教学,王小舒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传达给学生,不断影响和感染着他们。
    王小舒在课堂上总是充满激情。老师不单是教书匠,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对人生、社会的感悟和理解。讲到唐诗宋词,他经常会在课堂上放一些古曲,时而浅吟低唱,时而慷慨激昂,让学生真正领略李白的放荡不羁,杜甫的悲天悯人,苏轼的命运多舛;讲元杂剧时,他时常会拍案而起,似乎他是在为民请命,发出对那个万恶社会的控诉。
    王小舒的课不拘形式,灵活多变。学无定法,教更没有一个确定的模式。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而是师生互动的天地。只有双方全身心地投入交流,才能“教学相长”。王小舒给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课不一样,这一节和下一节又不一样,每节课都有新内容。他的本科教学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学生多多发言,自己则仔细聆听,然后交流讨论,这样课堂气氛便活跃起来,思想碰撞的火花也多起来。研究生、博士生的课程,王小舒全部采用教师指导下的课题报告加讨论会形式,由导师先行设计,然后由研究生自选题目,课下搜集文献资料,形成观点,撰写报告,再带到课堂上进行讨论。他的研究生反映,这样做可以使自己在多方面得到锻炼,提高快,收获大。
    对学生和蔼宽容并不等于迁就。王小舒在课堂上春风化雨般与学生交流,但在学术问题上,立场却相当坚定。他不容许他的学生有半点差错,那种似是而非的说法在他这儿永远过不了关。一开始,学生们或许会觉得他有些古板,但时间长了,无一不被他折服,对他产生由衷的敬佩。
    学业上的良师,生活中的诤友,亦师亦友的王小舒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获评山东大学首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便是对他最好的褒奖。
    能力越大 责任越大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是王小舒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话意不在炫耀自己能力有多大,而是表明一种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态度。“责任”,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看似简单的道理,真正能做到并坚持做下去的却不是很多。
    山大校园里,同学们时常会看到一位骑着老式凤凰牌自行车的老师,那十有八九就是王小舒了。自行车虽旧,但一定擦拭得锃亮。早期的生活经历让王小舒看淡了吃穿享用,他时常对学生说:“吃饭穿衣,只要满足基本需要就行,没有必要为了口腹之欲而铺张浪费”。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日常小事,更能彰显一个人的品格。生活上,王小舒对自己很是吝啬,但也有出手“阔绰”的时候,汶川地震他一下子就捐了5000元。对自己的小气和对他人的慷慨,两者间的巨大反差或许更能说明些可贵的东西。
    王小舒是山东省政协委员,政协会议给他提供了一个宽广的舞台。他平时关注民生,了解社会、经济发展,每次会议都会提出不少切实可行的议案。
    有人说:“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是的,王小舒就是这样一位老师,在自己的岗位上辛勤耕耘,始终把自己选择的事业和对学生的热爱放在第一位,虽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无时无刻不在打动着身边的人。]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孙洪江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亭亭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