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我参加了“院长有约·第四期暨集思微享·第十四期”活动,十点钟的集成电路学院展厅洒满冬日暖阳,环形布置的座椅让现场充满学术沙龙特有的温馨氛围。院长西装革履,全程站着与我们对谈,挺拔的身影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在主持人简单的开场白之后,大屏幕上投放出我们想要与院长交流的问题。有研二学长问到人工智能冲击下如何规划职业路径时,院长扶了扶眼镜说:“与其焦虑被替代,不如专注成为推动浪潮的人。”这句话让我心头一震。他随即展开讲述集成电路作为智能时代基础设施的战略意义,说话时手部不自觉地在空中勾勒芯片结构的动作,仿佛那些纳米级的晶体管就跳跃在眼前。
当被问及学院产教融合规划时,院长特意走下讲台,指着展厅里陈列的校企联合研发芯片实物,如数家珍地介绍每个项目背后的攻坚故事。他提到正在筹建产教融合基地时眼睛发亮,神采奕奕。坐在前排的我甚至能看清他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手写批注,那些深浅不一的字迹仿佛在诉说科研工作者的执着。
两个小时的对话中,最触动我的,是最后院长分享钱学森老先生的著作——《物理力学讲义》,提到钱老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也不得不感慨在他那个计算机都没有的年代“应用到工程计算是很难的”。他说,这份七十年前的教学设计启示我们:真正的创新既要站在巨人肩上,更要为后人架设攀登的阶梯。散场时,我注意到刚刚装修好的展厅墙面上镌刻的集成电路纹路,冰冷的金属沟壑里似乎流淌着滚烫的理想。
离场时,我看到感慨院长被几位教授围着讨论问题,西装后背不知何时被汗水浸出淡淡痕迹。走出展厅,脑海中院长的话字字珠玑,“年轻人既要抬头看摩尔定律的星空,也要低头走好每一纳米的技术路径”,手中笔记本上的字迹还带着会场的温度,回宿舍路上,看到熟悉的芯片构图,忽然明白,或许我们这代人要书写的,正是属于新时代的"工程科学讲义"。